蒂亚瓦纳科遗址是
玻利维亚印第安古文化遗址,位于南美洲
玻利维亚与
秘鲁交界处的
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公里处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
建筑结构
蒂亚瓦纳科遗址是由重达几十吨甚至数百吨的巨石严密砌成。
考古学家还在巨石的缝隙中发现了一些小金属钉,其作用是固定石头,据推测,这些金属钉是把金属熔化后再倒入凿出来石头模子中制成的。
可能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整块岩石凿成的石门,它矗立在长30英尺、宽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门是用同一块岩石雕凿而成的。
古城原是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古代印第安人的一个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
蒂亚瓦纳科(Tiwanaku),西班牙语拼写为Tiahuanaco或Tiahuanacu,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
整个遗址由普玛门、
太阳门、卡拉萨萨雅石柱、地下神庙、亚卡·帕纳金字塔构成,被
的的喀喀湖原始湖岸线所包围,整个区域呈现出一个豁口向下的新月形地貌特征。
历史沿革
这里集中着大批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展的古印第安文化。
10世纪到11世纪是这座古城的鼎盛时期,到
西班牙人入侵时,
蒂亚瓦纳科早已被荒废了200到300年,但遗址中的断璧颓垣、巨型的石雕像、石碑、绵延的石墙和散落在各处的巨石,都能使人想象得出当年这块宗教胜地的繁荣景象。
太阳门是
蒂亚瓦纳科遗址中最著名的古迹,是用整块重约10吨的巨石雕成,宽3.84米,高2.73米,厚0.5米。夏至时太阳准确地沿门洞中轴线冉冉升起,反映了印第安人丰富的天文知识。
太阳门门口上都有4 个小壁龛,下部有2大壁龛,正中门楣镌刻了人身豹头浮雕,头上戴着扇状羽毛冠,双手执权杖,据说可能是雨神。
门楣上占主导的是人物雕刻,24人排成3行,每组8人,手上执棒,上下两排是带翼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鸟。门楣饰带大部分由浅浮雕刻成,而中心人物的脸部、头部和两根权杖则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手法很有特色,脸部呈方形,占据整个人体三分之一的高度,用几何线条勾画,双眼凹陷,又圆又大,鼻子高耸为不规则的四边形,嘴巴咧张,身穿毛皮背心,背心盖到腿部,腰上束有腰带,双臂张开,双手紧握权杖,四指可见。人物身上还饰有华丽的项链、鱼状护胸以及各种衣饰。
太阳门是美洲古代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是
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杰出范例。
阿卡帕纳金字塔是遗址中最大的建筑,塔底平面呈长方形,长180米,140米。塔身是借助于一个小山丘,外层砌上石块而建成的,塔顶上有几个不同形式的建筑遗迹。还有一个类似地下蓄水池的建筑。
金字塔不仅建筑雄伟壮观,在塔身的石板、石块中还有许多精美的人形石雕神像。
大卡拉萨萨亚神庙,是
蒂亚瓦纳科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位于金字塔的北部。在神庙周围有一组建筑群,建筑平面均属正方形。神庙遗址是一个长118米,宽112米的大平台,用几吨乃至几十吨巨石砌成的台基和庙墙依然存在。一面长方形的石墙将神庙和其它建筑物隔开。庙内耸立着丰富多彩的石雕、石碑,其中最大的石雕人像高2.4米,重约4吨。
在
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有一座教堂,教堂入口处有2尊写实的石雕跪像,一尊高约1.5米,颧骨突出,嘴唇紧闭,束发带上饰有曲线图案。另一尊独石僧人像,没有曲线,上下通体尺寸一样,四肢粗略刻出,面部、双手以及手持的奉献匾上稍微有一些装饰性凿痕。它们代表了早期的印第安石雕艺术风格。
遗址见证
在
蒂亚瓦纳科古城的
太阳门上雕刻有1万2千年前灭绝的古生物“居维象亚科”(跟现在的大象类似)和同期灭绝的剑齿兽。
在
蒂亚瓦纳科遗址挖掘出了大量的海洋生物贝壳、飞鱼化石,显示它过去曾是一个港口,拥有完善的船坞和码头,其中有一座庞大的码头可供数百艘船舶同时装卸货物使用。而建造这座码头所用的石块每块大致在100吨~150吨之间,最大的达440吨。
根据毕生研究
蒂亚瓦纳科文化的
玻利维亚学者Posnansky教授用天文黄赤交角推算,该古城可能建于1万7千年前。然而,这座据推算有17000年历史的古老的港口城市,现竟上升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可以推测,大陆板块的剧烈运动和上升可能是这个港口被毁灭或遗弃的原因。这座古代都市据考古学推测,在公元前2030年至公元前1930年间消失。
太阳门之谜
一座竖立于
蒂亚瓦纳科城内的石像, 由整块巨石雕制而成。
世代居住在
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自古以来就崇拜光辉灿烂的太阳。传说太阳神曾亲自降临安第斯高原,在海拔4000米的
的的喀喀湖畔建造了一座雄伟的城市,这就是历史最悠久的南美古城
蒂亚瓦纳科。
每年春分之时,第一缕太阳光准确地穿过该城西北角的一座巨石拱门,以示对它的眷顾。因此,这座古城和“
太阳门”就成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圣地所在。但古城的真正建造情况没人能说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