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润观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军事学院训练部顾问
蒋润观(1916年—1990年03月05日),1916年生于江西广丰。1938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日军政大学3大队干事、队副政治指导员,第五分校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941年调新四军,先后任第3师第10旅政治部组织股股长,10旅第5团政治委员,抗大第五分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3师特务团政治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进入东北,任中共黑龙江肇州县委书记,西满军区独立第3师第1团政治委员。1948年1月起,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21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4军第13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北1947年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战役。后随部向华南进军,参加湘赣战役和广东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1964年晋升为少将。1970年1月任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75年7月任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1976年起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训练部副部长等职,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0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简介
蒋润观,1916年生于江西省广丰县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3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第三大队干部干事,第三大队第四队副政治指导员,第三团第二大队特派员,华中大队干部队副政治指导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华中总分校政治部保卫干事、大队特派员,第五分校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政治部组织股股长,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第二支队第五团政治委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政治处主任。
参加苏北塘沟、左庄、淮阴等战斗。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任中共肇州县委副书记,西满军区独立第三师第一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第二十一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第一三二师政治部主任。
参加通辽、长春、齐齐哈尔、四平等战斗和三下江南,夏、秋、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湘赣、广东、万山群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十四军第一三一师政治委员兼中共广东省东莞县委书记。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五十四军第一三〇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1954年6月任第五十四军政治部主任。同年入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
1957年毕业回国后,任高等军事学院战史教授会主任,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64年晋升为少将。
1969年12月任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1975年7月任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
1979年10月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
1983年5月至1985年12月任军事学院训练部顾问。
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0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事迹
革命战争年代,蒋润观在极其残酷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环境里,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先后参加了苏北塘沟、左庄、淮阴及东北通辽、四平等战斗和法库、新立屯、彰武、沈北、锦州、辽西等会战,以及天津、广东从化和解放文州及万山群岛等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到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不久,蒋润观所在的新四军三师特务团接到上级的紧急电报,命令特务团去攻打淮阴(清江)的日伪军。淮阴是连接苏北与淮南、贯通南北运河的咽喉,是抗战期间日伪长期盘踞的重要城市。日军投降后已全部撤回南京,但伪军第二十八师在师长潘干臣的带领下,仍然不肯向人民投降。淮阴城易守难攻,四个城门均为瓮城门,城墙高达七八米,上面设有可供隐蔽射击的城垛,环城墙每隔数百米设一炮楼,城墙外有护城河,河宽约四十米,水深二三米,护城河与城门之间设有木桥,被敌人用机枪严密封锁。守城伪军有土匪、汉奸、国民党投日的部队,都是一些凶顽之敌。蒋润观给班以上干部和突击班(七连五班)全体战士作战前动员,并为突击班敬酒壮行。干部战士情绪非常高涨,决心打好这一仗,每个人都做好了英勇献身的准备,把自己家庭的详细通讯地址留下来交给连队,党员也交了最后一次党费。9月6日下午3时,部队发起对淮阴城的总攻。在轻重机枪及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突击连飞快地通过护城河城门,抵达城墙下,火速将梯子架在城上。经过战士们的殊死战斗,红旗胜利插上了淮阴城南门上。
在锦州会战中,蒋润观担任东北野战军七纵二十一师六十一团团政委,该团在会战中担任主攻团,又因该团团长在这次战前勘察地形中负了伤,蒋润观在这次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为突破锦州立下了汗马功劳。该团组建于1944年11月7日,经过多次战斗的磨炼,赴锦州之前又进行过几个月的整训,部队的作战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团政委蒋润观又非常注重战前的政治宣传动员,在多种场合,利用多种形式讲述攻克锦州的特殊意义,号召全团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开展杀敌立功活动,部队士气空前提高,政治上的热情促进了部队技术战术的训练,尤其是担任攻城突击任务的三营练得更为起劲。期间,该团还组织接敌、登城、突破的模拟演练,并赶制了不少登城大梯,自造了大量烟幕弹和准备了爆破用的炸药。各分队召开了各种会议,进行了战斗编组,组织了各种协同,确保突击、支援、保障不脱节,做到突击分队到那里,支援、保障分队就跟到那里。全团上下,从物质和精神上做好了打硬仗、恶仗的准备。
1948年10月12日,蒋润观等师团干部陪同七纵的邓华司令员和吴富善政委到女儿河附近勘察地形,研究敌情,进行具体的作战部署。蒋润观所在的六十一团的团长毛和发同志就在这次勘察地形中负了伤。
10月12日夜开始,根据战前的部署蒋润观团即抽出两个营,在敌人的炮火下进行轮番的紧迫作业达17个小时,修成了竖三道横七道,全长约800米,宽、深各约1.5米,并有大量猫儿洞的交通壕沟,使冲击出发阵地直逼敌城墙下,这就为隐蔽接敌、减少伤亡创造了条件。
13日夜,蒋润观又命第3营派人查清运动道路情况,该营七连于当晚即派出小分队,秘密逼近敌人,认真细致探明了小凌河的水深、流速、河床特点和对运动的影响,不仅打消了干部、战士的思想顾虑,而且选择了较适合运动的渡河地段。在这次会战中,蒋润观团的突破任务就是突入城内,攻占突破口附近的向阳小学(在中央大街南口以西),除掉直接威胁突破口安全的敌火力,保证兄弟部队顺利突入,为此,蒋润观团以各种形式组织观察、抵近侦察,和通过询问难民、敌逃兵及审讯俘虏等手段,较好掌握了突破地段上敌工事、前沿及纵深的兵力火力部署等情况,使战斗行动有了基本的依据。
10月14日,总攻锦州开始。蒋润观团作为师的第一梯队,于13日夜半时分即进入两河之间的交通壕沟。团的指挥所也设在这里,以便直接组织和掌握突破的实施。10时正,总攻的时刻来到。顷刻间,北面、南面、东面,锦州几个方向上,几百门大炮同时发出的隆隆炮声响成一片。在城南七纵的作战地带,随着纵队发出的攻击信号,配置在六十一团战壕内的野炮(炮纵及纵队配属)和师的山炮同时发出恕吼,呼啸的炮弹直向着突破地段上的预定目标飞去。约有十几分钟,六十一团正面已有四个敌堡被击中,土城墙被炮火炸开了缺口。与此同时,六十一团尖刀连的一名战士三次涉过小凌河施放烟幕,以掩护突击分队的行动。这时,只有旧城方向射来稀疏的机枪子弹、追击炮弹和敌机的低空扫射,六十一团正面之敌的火力已经停止射击,敌人被神炮打晕了。这是一个极好的攻击时机,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良机。第一线上的六十一团尖刀红七连的勇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急不可待。他们在副连长钱安良率领下,立即利用炮火和烟幕的掩护向前冲锋。冒着敌机的扫射,他们跃出战壕,涉过五六十米宽,一米多深的凌河,向自己经打开的城墙缺口扑去。10时25分,尖刀连的红旗插上了突破口,飘扬在锦州城的南城墙上。
人物评价
蒋润观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政治指挥员和军事教育专家。曾历任学员、干事、副政指、特派员、股长、科长、县委副书记、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兼县委书记、师长、军政治部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战史教授会主任、总政保卫部长、福建省军区政委、军事学院副教育长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
战争年代,他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系列战役、战斗,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有丰富的作战指挥和政治工作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于人民解放军教育事业,潜心研究学术难题,勇于创新,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学的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为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为人民解放军培养大批中高级指挥人才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晚年,他积极参加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蒋润观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作风正派,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克己奉公,顾全大局;艰苦朴素,对家属子女严格要求,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20:39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