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田仔,男,汉族,1962年4月生,湖南
永州人,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脑网络组研究中心主任,脑网络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2年4月,蒋田仔出生。
1994年,获得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7月—1997年6月,为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后及副研究员。
1997年6月—1999年6月,为澳大利亚
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专项基金资助的博士后研究员。
1999年6月—2000年4月,在德国马普人类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任访问科学家。
2000年4月—2001年4月,任
英国女王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
2001年4月,正式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自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岗位的工作并创建计算医学团队。
2002年8月—2003年6月,任美国
休斯敦大学计算机系访问教授。
2006年,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
政府特殊津贴。
2019年6月,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蒋田仔通过研发多模态跨尺度脑网络组图谱绘制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利用各种神经成像技术绘制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多模态跨尺度脑网络组图谱,明确脑网络组图谱的遗传机制, 并利用神经成像和调控技术阐明特定认知功能的脑网络表征。
他还通过研究抑郁症在神经环路上的异常表征,研究不同因素对情感环路动态改变以及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调控下的神经环路可塑性变化,从而明确抑郁症患者情绪环路病理性改变的神经基础,并发展特异性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和生物标志,研制情绪检测-调控闭环技术和设备。
截至2021年9月,蒋田仔在Nature Medicine等刊物发表
SCI收录的论文300多篇, SCI他引17000多次,以下是部分摘编:
[1]蒋田仔.Geometric Primitive Extraction by the Combination of Tabu Search and Subpixel Accuracy[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01):74-80.
[2]Tianzi Jiang,Lingzhong Fan. Brainnetome Atlas: A New Brain Atlas Based on Connectivity Profiles[J].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2015,9.
[3]蒋田仔,曾进胜,刘冰,邢世会,党超.弥漫性脑损害的脑网络研究[J].科技资讯,2016,14(15):180-181.
[4]Song Ming,Yang Yi,He Jianghong,Yang Zhengyi,Yu Shan,Xie Qiuyou,Xia Xiaoyu,Dang Yuanyuan,Zhang Qiang,Wu Xinhuai,Cui Yue,Hou Bing,Yu Ronghao,Xu Ruxiang,Jiang Tianzi. Prognostication of 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using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J]. eLife,2018,7.
[5]Weiyang Shi,Lingzhong Fan,Tianzi Jiang. Developing Neuroimaging Biomarker for Brain Diseases with a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and the Brainnetome Atlas[J]. Neuroscience Bulletin,2021,37(10).
截至2021年9月,蒋田仔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已受权42项。
截至2020年12月,蒋田仔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攀登计划,
863计划,973计划,九五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
截至2022年12月,蒋田仔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大奖。
人才培养
蒋田仔指导自己的学生的理念是“严谨治学,自由成长”。他给学生确定好研究方向,由先来的、有一定经验的学生和后来经验较少的学生共同组建一个研究梯队,每周定期讨论,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到他办公室,共同讨论解决。他把与学生的关系视为学术上的朋友,强调有问题要大家共同思考、解决,而不是普通的师生关系。
据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显示,蒋田仔共开设《模式识别及其应用》《模式识别》两门课程。
所获荣誉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蒋田仔在神经网络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际神经网络学会 评)
“蒋田仔知识渊博、待人宽厚、孜孜以求、谦和淡定,在“脑认知科学”领域不断创新跨越。”(
中国科学院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