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礼(蒙古族婚俗)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俗
蒙古族婚礼(蒙古族婚俗),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蒙古族婚礼起源于蒙古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组成的部落严禁近亲结婚,而蒙古草原广袤辽阔,散住分居,因而,男女青年结婚都要到遥远的其他部落,所以女子出嫁后,很难再相见。
结婚是大喜的日子,又是长远分离的悲痛的日子,蒙古族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这个时刻自然要用歌唱去表达情感,于是便产生了蒙古族《婚礼歌》。
再经过漫长的历史,产生了半职业性的婚礼祝词家,男方称“贺勒莫沁”,女方称“嫂子”,并逐渐形成了按照婚礼活动顺序、歌声贯穿全过程的婚礼习俗。
民俗内容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婚俗主要特点是整个婚礼过程由《婚礼歌》贯穿起来。
前郭尔罗斯民间婚礼增添了新的内容。多在结婚前一天到女方家迎亲。迎亲的人数五、七、九人不等,富豪贵族多时可达十七、十九人。人数无论多少,男方最少要有一位祝词家,女方也要有一位至两位善于周旋的女祝词家(姑娘们称她为嫂子)。迎亲人到女方后,双方祝词家按照程序明争暗斗地对歌。当然,女方如无女祝词家,也有的用男祝词家。
迎亲人到了女家后,婚礼习俗活动开始。
迎亲
迎亲人到后,女方向男方迎亲人献茶,把新娘新为郎做的袍靴献上,新郎要换装。在此阶段要唱盛装赞、祝箭歌、赞马歌、贺喜歌曲等。
求名宴
是女方的头道宴,招待接亲人队伍。宴席当中有献奶酒、对唱求名问属歌等。
献茶
求名宴后,盘古开始,穿插盘古歌、劝戒歌、贺喜歌。
沙恩吐宴
是女方家的二道宴,是新娘的告别宴。有报宴哥、祝酒歌、论酒歌、赞沙恩、亲家歌、姑娘的歌、额莫的歌、报时歌。
送亲
报时歌催促人们起程,男方接亲与女方送亲人开始上路,一路上欢歌笑语,抢新郎帽子,直到进入男方家头道门,有赛马哥、头门歌、献哈达和荷包歌。路上遇到敖包要祭拜。
婚仪
进入男方家后,正式举行婚礼,贯穿揭帷幕、拜火歌、拜双亲、祝愿歌。最后,一对新人拜火、拜天、拜双亲,结束了整个婚礼。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蒙古族婚礼带有蒙古族婚礼(蒙古族婚俗)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蒙古人粗犷、豪爽、勇敢、智慧、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草原文化馆获得蒙古族婚礼(蒙古族婚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古族婚礼(蒙古族婚俗)》项目保护单位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草原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2月10日,在呼和浩特市大召文化庙会期间,由玉泉区乌兰牧骑队员打造的歌舞表演《蒙古族婚礼》在塞上老街西口钟鼓楼上演。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3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民俗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