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驼球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蒙古族驼球,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蒙古族驼球起源于古代漠北少数民族和西亚盛产骆驼的地区,曾经盛行一时,后来失传。
驼球运动的雏形大致形成于赛骆驼和马球运动后期,自唐代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频仍的政权更迭、社会变迁、民族大融合以及游牧文化迁移等多种历史原因,使得这项蒙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日渐式微,没有像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摔跤)项目那样传承下来。出于对蒙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缓解日渐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将这项趋于式微的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国内,使得驼球运动在内蒙古地区发展开来。驼球运动源于蒙古族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因此该项运动也传承着蒙古民族特有的热情豪迈的民风和能征善战的民族精神。
运动特色
驼球比赛富于观赏性。骑手身穿艳丽的蒙古袍,手持球杖,驱赶着高大的骆驼,挥杆追击驼球,带球、传球、拦截、射门等,驼球在粗壮的骆驼腿间穿梭,看似笨拙的骆驼在骑手的吆喝指挥下,变得灵活敏捷,奔跑迅速,前后左右身躯转动自如。尤其是在冬季雪地上进行比赛,骑手身穿皮袍,骆驼的皮毛正是最厚实的时候,长长的驼毛在奔跑中随风摆动,显得极其威武雄壮,比赛场面十分热烈。
驼球运动所用球杖形似门球杆,柄长1.4米,木质,球杖头部呈“T”字形,长20厘米。用球类似手球大小,皮质。比赛场地长150米、宽100米。两端各设球门1座,高3米、宽4米。参赛运动员每队4~6人,男女不限,其中守门员1人。比赛分上下半场,每半场10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若未分出胜负,进行10分钟的加时赛,若仍未分出胜负则进行点球。点球点距离球门10米,在进行点球时,由中场开始助跑击球,即使未碰到球,仍算点球一次。竞赛规则类似于马球。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驼球运动触体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于一体,它不仅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而且也被录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它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及多维价值,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传承状况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特意请来蒙古国教练,组建了牧民驼球队,开始训练和开展驼球运动。旗政府拨专款修建了训练和比赛场地,驼球运动得到迅速发展。乌拉特后旗已经拥有14支牧民驼球队,常年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有80余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乌拉特后旗文化馆获得“蒙古族驼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古族驼球项目保护单位乌拉特后旗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从2007年起,乌拉特后旗已经举办过五届国际驼球邀请赛,该旗的牧民驼球队还接受蒙古国邀请,专程到乌兰巴托参加驼球冠军联赛,与蒙古国实力最强的12支队伍进行对抗,在骑乘举办方提供骆驼的不利条件下,顽强拼搏,夺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比赛项目
驼球已经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等都有自己的代表队。
荣誉表彰
2010年3月,在内蒙古“全区体育名城名乡评选命名”活动中,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被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内蒙古体育总会、内蒙古广播电视局等命名为“驼球之乡”。
参考资料
蒙古族驼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0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运动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