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溪位于东方红水库下游,总长7公里,流经官庄、东大、大东、上后、顶坡、莆江、园下、园顶7个村庄。蒜溪为沿岸旅游景点众多:有特色鲜明的南洋风格建筑、莆仙风格建筑、清代建筑;成片的农耕园、火龙果园、百香果园、葡萄庄园;蜿蜒而过的溪流、缓坡起伏的山际;历史悠久的鼓峰寺、青峰亭、碧峰寺;文化深厚的迎仙桥遗址、福莆古驿道、朱熹草堂。《蒜溪》是宋代刘克庄写的一篇诗词,脍炙人口。
内容简介
基本概况
江口蒜溪景区位于江口镇东北部东方红水库下游,涉及莆江、大东、东大、官庄、上后、顶坡、园顶、园下7个村庄,总面积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519人,在外华侨人数23500多人,老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新华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及港、澳、台。
蒜溪景区依托7个村庄的资源优势,将以生态农业、文化体育、乡村旅游为主题,打造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蒜溪综合旅游项目规划总面积27平方公里,分为山林生态涵养区、滨水茶园观光区、乡村旅游综合区、民俗文化游览区、田园农耕体验区、设施配套服务区等6个片区建设,总投资6亿。
交通条件
景区域交通较便利,距涵江区中心约15公里,距莆田市中心约29公里,距福清市中心32公里,距沈海高速涵江出口8公里,距莆炎高速江口出口2公里,距福厦高铁涵江站3公里。景区旅游交通网络相对完善,G324国道由景区南部穿过,省道202(快速路江厝路)东西向横穿景区中部,片区主要道路东官路、顶后路直接连接G324国道。
乘车自驾
导航目的地:江口蒜溪生态公园(或:乘坐202/252到江口站下,换乘232到东大村下,步行约200米即到)
旅游资源
片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交融:有特色鲜明的南洋风格建筑、莆仙风格建筑、清代建筑;成片成片的农耕园、火龙果园、百香果园、葡萄庄园;连绵起伏的大帽山、小帽山、蒜岭等山脉;蜿蜒而过的蒜溪、萩芦溪;碧波荡漾的东方红水库;历史悠久的鼓峰寺、青峰亭、碧峰寺;文化深厚的迎仙桥遗址、福莆古驿道、朱熹草堂。蒜溪·南洋楼。
蒜溪·南洋楼
文德楼,始建于1932年,系姚文德(1886-1958)及其五位兄弟所建。
姚万丰大厝,俗称“五哥六角亭”,始建于1926年,期间经历了两次翻建。
厝利楼,始建于1936年,系郭厝利(1888-1958)所建。
姚丰隆大厝,俗称百二十间,建造于1926年,系由姚丰隆(1874-1956)及其三个兄弟所建。
蒜溪萤火虫
夏天已经难得一见萤火虫了。
蒜溪大佛
蒜溪大佛位于官庄村
蒜溪铁索桥
蒜溪铁索桥位于大东村
基础资源
片区7个村庄,均为莆田市“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其中,东大、大东、上后等3个村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官庄村全国
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片区各村经过多年的示范、试点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为片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发展思路
(一)因地制宜,突出蒜溪魅力
片区内7个村连成一片,因远离喧闹的城镇,故彰显出宁静的优雅。片区依山畔水的村落、古寺晨钟的回绕、千亩果园的壮观、百间古居的震憾,这一处处、一幕幕无需打造的自然风景,为片区内的生态环境锦上添花、为生态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注重开发,突出文化和产业
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蒜溪,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培植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
蒜溪片区依托7个村庄的资源优势,将以生态农业、文化体育、乡村旅游为主题,打造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蒜溪综合旅游项目规划总面积27平方公里,分为山林生态涵养区、滨水茶园观光区、乡村旅游综合区、民俗文化游览区、田园农耕体验区、设施配套服务区等6个片区建设,总投资6亿。
一村一品
蒜溪以“山体—村庄—农田—溪流”为媒,巧妙运用片区内的丰富自然文化资源,打造“小桥、流水、人家”意蕴的特色村落景致。官庄—天然水上乐园,东大-—南洋特色古民居群,大东—田野农耕园,上后—传统特色民居群,顶坡—葡萄庄园,园顶—风情桃花岛,园下—清代古民居。
《蒜溪》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
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诗词正文
日烁千山草树然,海乡极目少炊烟。
蒜溪一脉涓涓水,只绿庵西数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