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吕街道,隶属于重庆市铜梁区,地处
铜梁区东部,东邻璧山大路、
八塘镇,南接
庆隆镇,西连
东城街道,北靠
旧县街道,距铜梁区人民政府驻地13千米,距重庆市政府驻地61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千米,总面积66.6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蒲吕街道一带设葫芦场。
民国八年(1919年),建蒲吕乡。
1953年4月,蒲吕乡分为蒲吕、接龙、石龙和石桥4乡,属蒲吕区。
1955年12月,接龙乡并入蒲吕乡,石桥乡并入石龙乡。
1958年9月,蒲吕乡、石龙乡分别改公社。
1983年1月,蒲吕公社、石龙公社复改为蒲吕乡、石龙乡。
1989年12月,蒲吕乡、石龙乡合并建蒲吕镇,仍属蒲吕区。
2006年10月,岚峰乡并入蒲吕镇。
2014年,由蒲吕镇改为蒲吕街道。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蒲吕街道下辖葫芦、新市2个社区,平安、大坪、龙山、人和、沙心、龙桥、石虎、大塘、善心、沙坝、青山、新联、康济13个行政村;下设6个居民小组、20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蒲吕街道下辖5个社区、10个行政村:葫芦社区、新市社区、大坪社区、穆莲社区、龙桥社区、平安村、人和村、沙心村、石虎村、大塘村、善心村、新联村、沙坝村、青山村、康济村,街道办事处驻葫芦社区双石路57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蒲吕街道地处
铜梁区东部,东邻璧山大路、
八塘镇,南接
庆隆镇,西连
东城街道,北靠
旧县街道,距铜梁区人民政府驻地13千米,距重庆市政府驻地61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千米,总面积66.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蒲吕街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麓一带属中丘中谷地貌,中部、西北部溪河纵横,属浅缓丘宽谷地貌;最高点位于鸭公山,海拔800米;最低点位于沙心村石马坟海拔250米。
气候
蒲吕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9℃,1月平均气温4.5℃,极端最低气温-1.4℃(1975年12月14日);7月平均气温33.5℃,极端最高气温44.2℃(2006年9月2日);生长期年平均336天,无霜期年平均32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142.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最大降水量1026.8毫米(1998年),最少降水量705.4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7月最多。
水文
蒲吕街道境内主要河道有小安溪河,从中部纵穿全境,淮远河经北部沙心村越境而过,长7千米,流域面积0.35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
蒲吕街道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境内有常年水灾地260亩。
自然资源
蒲吕街道境内主要有煤矿、白云石矿、石灰岩矿等矿藏资源,其中已探明的白云石地质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还有野鸡、山羊和松树、柏树等动植物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山区。2011年,蒲吕街道有耕地面积4万亩,人均1.6亩。
人口
2011年末,蒲吕街道总人口3817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600人,城镇化率12%;另有流动人口348人。总人口中,男性19894人,占52.1%;女性18282人,占47.9%;14岁以下5042人,占13.2%;15—64岁27604人,占72.3%;65岁以上5530人,占14.5%;以汉族为主,达37854人,占91.6%;有壮、土家、苗等24个少数民族,共322人,占8.4%。2011年,蒲吕街道人口出生率8.4‰,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2.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73.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蒲吕街道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783.9万元,比2010年增长1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64.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93元,比2010年增长15.9%。2011年,蒲吕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9276元。
2013年,蒲吕街道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入46.85亿元,同比增长91.36%。
农业
2011年,蒲吕街道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比2010年增长28.2%,农业增加值1.2亿元。蒲吕街道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为主。2011年,蒲吕街道生产粮食1.9万吨,人均555千克,其中水稻1万吨,小麦853吨,玉米2974吨。蒲吕街道主要经济作物有蚕桑、水果、黄花、茶叶、棕片、蔬菜等。蒲吕街道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等为主。2011年,蒲吕街道生猪饲养量2.6万头,羊饲养量0.2万头。2011年,蒲吕街道生产肉类2991.9吨;畜牧业总产值7614万元。2011年,蒲吕街道水果种植面积0.1万亩,产量1276.7吨,主要品种有柑橘、鸭梨等。蒲吕街道渔业以养殖白鲢、鲫鱼为主,2011年,蒲吕街道渔业总产值479万元。
工业
蒲吕街道是渝西片区的建材基地;铜梁工业园中的蒲昌园设在镇内;工业以建筑建材、机械加工、电子信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2011年,蒲吕街道工业总产值为21亿元,比2010年增长30.5%,工业增加值6.9亿元。2011年,蒲吕街道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职工521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3亿元,比2010年增长31.2%。
2013年,蒲吕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为37.8亿元,同比增长56.4%,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同比增长48.6%。
商贸
2011年末,蒲吕街道有商业网点180个,职工820人。2011年,蒲吕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9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0%;有城乡集贸市场3个,面积1.2万平方米,年成交额2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4.3%。
金融
2011年末,蒲吕街道有3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境内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为2.6亿元,比2010年增长29.7%;各项贷款余额0.8亿元,比2010年增长48.3%。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蒲吕街道有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856人,专任教师26人:小学3所,在校生134人,专任教师10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60人,专任教师9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蒲吕街道主要学校有蒲吕镇中学等。2011年,蒲吕街道教育经费达2176.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153.7万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蒲吕街道有各类科技人才35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00人,经营管理人才338人,技能人才831人,农村实用人才1225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蒲吕街道有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372平方米,建有多功能排练厅、图书室、培训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有文化健身广场1个、农家书屋13个、农家书屋外借点39个,共藏书4.4万册;有枫叶艺术团、腰鼓队、太极拳队、操舞队、龙舞队5支业余文艺团队,会员200余人,创作《黄荆龙》《蚌姑戏沙弥》等艺术作品10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5人。2011年末,蒲吕街道有体育场地15处;50%的城市社区和7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0%。2011年末,蒲吕街道有线广播电视台1个,有广播喇叭274只,入户率100%,通响率100%,广播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数为6813户,入户率为51.9%。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蒲吕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个,其中有卫生院2个,乡村医疗站(点)26个;病床46张,固定资产总值441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6人。2011年,蒲吕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6万人次,住院手术56台次,出院病人930人次。2011年,蒲吕街道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5.3/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6万人,参合率95.3%。
社会保障
2011年,蒲吕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09户,人数162人,支出45万元,比2010年增长12%,月人均231元,比2010年增长2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692户,人数1658人,支出195.3万元,比2010年增长3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9人,支出22.7万元,比2010年增长12.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80人,支出50.9万元,比2010年增长1.3%;农村医疗救助13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772人,共支出3.4万元,比2010年增长28.9%;农村临时救济498人次,支出25万元,比2010年增长7.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7万元;敬老院2家,农村五保家园1个,共有床位135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01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亿人,参保率52.8%。
交通
蒲吕街道有渝遂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4.5千米,有蒲吕互通口1个;有蒲全路、蒲岚路、蒲庆路出境公路3条,总长25千米;有岚人路,蒲旧路(乡)镇级公路2条,总长11.5千米。
历史文化
蒲吕街道因清代设场时,场内蒲、吕二姓设店经商较旺而得名。
风景名胜
沙心玫瑰园占地1000多亩,种植了4个玫瑰品种的近15万株,栽种成了象征天长地久的“999”和象征一心一意的“心形”以及“LOVE”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