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博洲,客家人,1960年3月8日生于台湾省苗栗县,毕业于台湾
辅仁大学法文系,小说家、报道文学作家。“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东华大学驻校作家,时报出版社“台湾民众史”丛书特约主编,
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
人物经历
1960年3月8日,蓝博洲出生于台湾中北部的一个叫苗栗的客家小镇,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识字。家中九个孩子,蓝博洲排行第八。
1975年,因为调皮捣蛋而失学在家的蓝博洲,做过绑铁条的建筑铁工、圣诞节灯饰工厂的工人,送过报纸,更多闲散时间则是和几个准备重读的同学在街头晃荡。
1979年,蓝博洲到台北辅仁大学法文系就读。大学期间,任文学社社长的他组织邀请杨逵、陈映真等日据以来的台湾
乡土文学作家来校演讲,以文学为窗口,接触到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台湾近现代史。
1983年,开始创作小说。曾任职于《南方》杂志、《人间》杂志、自由时报,及时报出版公司特约主编、“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湾思想起》制作人等职。
1985年以短篇小说《丧逝》获时报文学奖。
1987年,加入
陈映真创办的《人间》杂志报告文学队伍,从此展开迄今仍在进行的台湾民众史调查、研究与写作。出版有《
台共党人的悲歌》《
寻找祖国三千里》《幌马车之歌》等二十余部相关著作。
1988年9月,《幌马车之歌》发表于台湾《人间》杂志,该书获得洪醒夫小说奖最佳小说。
1991年,蓝博洲获《联合文学》十大好书作家票选第一名,长期占据台湾图书畅销榜。
2004年,在苗栗县参选第六届“立法委员”,获2千9百余票,未能当选。
2005年10月,应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邀请,担任驻校作家。同年,由民主行动联盟提名参选任务型“国代”。
2014年,小说《台北恋人》获得《亚洲周刊》十大小说。
2016年,完成小说《幌马车之歌续曲》并在台湾出版。
主要著作
《旅行者》,台北:尔雅,1989。
《幌马车之歌》,台北:时报,1991初版、2004增订。
《沉尸‧流亡‧二二八》,台北:时报,1991。
《日据时期台湾学生运动(1913~1945)》,台北:时报,1993。
《白色恐怖》,台北:扬智文化,1993。
《寻访被湮灭的台湾史与台湾人》,台北:时报,1994。
《高雄县二二八曁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民众史》,凤山,高雄县政府,1997。
《共产青年李登辉——二进二出共产党第一手证言》,台北(?):红岩,2000。
《天未亮》,台中:晨星,2000。
《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联合文学,2001。
《台湾好女人》,台北:联合文学,2001。
《麦浪歌咏队》,台中:晨星,2001。
《藤缠树》,中和:印刻,2002。
《红色客家人》,台中:晨星,2003。
《红色客家庄》,中和:印刻,2004。
《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诞生》,中和:印刻,2004。
《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中和:印刻,2005。
《宋非我》,台北:行政院文建会,2006。
《二二八野百合》,台北:爱乡,2007。
《青春战斗曲》,台北:爱乡,2007。
《老红帽》,台北:南方家园,2010。
主编
《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湾社会运动史》,台北, 海峡学术,2006。
《台湾民众史》,台北,时报,1996。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历史就是要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凡记下的就存在,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象,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导演侯孝贤评)
在蓝博洲的书里,我们看到台湾的历史与大陆的历史紧密关联,“打断了骨头连着筋”——于是他挑战了“台独方法论”。(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刚评)
台湾统派作家蓝博洲是一个忠诚、质朴、有能耐的汉子。(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评)
我不认为蓝博洲只是一个“作家”,他是一个写历史的人,他为已经不为人知的台湾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证言。(台湾学者吕正惠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