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圆鲹
鲹科圆鲹属鱼类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是鲹科圆鲹属鱼类,身体稍侧扁,呈纺锤形。头略呈圆锥状,鳃盖后上角与肩带部交界处有1个半月形黑斑。身体背部蓝灰色,腹部银白色。体被小圆鳞。侧线完全,弯曲部等于或稍长于直线部。有2个背鳍,第二背鳍尖端略呈白色,其下有1个黑斑。胸鳍尖而长,镰形。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形状相同,前方有2枚游离的短棘。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1个小鳍。尾鳍叉形。蓝圆鲹也可为中药材,本品为鲹科动物蓝圆鲹的肉。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Ⅷ,Ⅰ-30~32;臀鳍Ⅱ,Ⅰ-27~28;胸鳍21~22;腹鳍Ⅰ-5。侧线鳞47~52。棱鳞32~34。鳃耙13~14+36~38。体长为体高4.2~4.8倍,为头长3.4倍。为尾柄长17.7~18.8倍。头长为吻长2.8~4.4倍,为眼径3.3~3.5倍。
体纺锤形,稍侧扁;尾柄宽大于高。头小,侧扁。吻钝尖,幼鱼吻长等于眼径,成鱼吻长大于眼径。脂眼睑发达。口中大,斜裂。上颌骨后端几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有1行细齿列;犁骨齿群呈箭头形;腭骨及舌面中央成有细长齿带。鳃盖骨后缘光滑。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
头及体均被小圆鳞。第二背鳍和臀鳍有1低鳞鞘。侧线前部广弧形,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11~13鳍条的下方,弯曲部等于或长于直线部。棱鳞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全部。
背鳍2个,相距甚近。第二背鳍基底长,与臀鳍同形。臀鳍前方具2游离棘。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一小鳍。胸鳍镰状。腹鳍胸位。尾鳍叉形。
体背部蓝灰色,腹部银色,鳃盖后上角与肩带都共有一黑色小圆斑。第二背鳍前部上端有一白斑。
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1.06~1.27毫米,卵黄囊长圆形、伸出吻前,油球位于卵黄囊前端,表面有黑色。全长2.0毫米仔鱼卵黄即将吸收完,口裂出现,头部星状黑色素细胞移至两眼间,卵黄囊表面出现枝状黑色素细胞。全长2.25毫米仔鱼眼内出现黑色素,听囊清晰,眼上方、大脑两侧各有少数星状黑色素,下颌缘出现1~2星状黑色素,肌节10+14对。
全长3.95毫米仔鱼前鳃盖骨出现7棘,背、臀鳍原基出现,鳍膜上出现弹性丝,尾下骨形成,胸部和腹缘出现色素。全长6.26毫米仔鱼肌节8+14对,前鳃盖骨第四棘最长,第二背鳍出现部分鳍条,尾浅凹,颅顶有数个菊花状色素,第二背鳍下缘有1行色素,臀鳍条间出现数个星状色素。全长10.88毫米稚鱼,上颌有数个小牙,前鳃盖骨第三棘最长,腹鳍已分化出鳍条,眼后鳃盖骨上出现少数菊花状色素,第一背鳍膜间出现星状色素。全长15.14毫米稚鱼,鼻孔已分为2个,前鳃盖骨棘较前期退化,枕骨嵴已消失,各鳍完善,吻、上颌、颅顶和体侧菊花状色素增多。全长16.31毫米,两颌均有小牙,2鼻孔接近眼前缘,前鳃盖骨中间棘最长,各鳍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节,两颌星状色素增多,体侧尚未发现鳞片。
耳石形态
存在于硬骨鱼的内耳膜迷路中的耳石,通常起到控制鱼类听觉和控制平衡的作用。不同种鱼类耳石形态、大小、微结构等特征存在差异。
蓝圆鲹矢耳石为长梭形,基叶较发达,翼叶较小,主间沟明显,边缘有波浪形突起,有明显的脊突和叶突,背部的脊突较腹部的叶突明显,内侧面较粗糙,且沿着长轴方向有明显的“~”形中央听沟,不达后缘。耳石外侧面腹部具有辐射状纹理,背部较为平滑。蓝圆鲹耳石主要形态特征参数随叉长增长呈稳定增长趋势;耳石主要形态特征参数随体质量的增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洄游
蓝圆鲹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聚集成群巡游于近海。喜集群洄游,白天常起群上浮,夜间有趋光性。具有较长距离洄游习性。中国台湾西侧和台湾以北、水深100~150米分别为越冬场,台湾以北越冬场鱼群在3~4月分批游向浙江近海,5~6月经鱼山渔场进入舟山渔场,7~10月分散在浙江中部、北部和长江口渔场索饵,10~11月分别返回越冬场。
觅食
蓝圆鲹是一种广食性鱼类,主要的食物有鱼类、浮游幼体(主要是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类、桡足类、长尾类、头足类6种饵料类群。具体的饵料生物种类数有89种(包括无法鉴定到种的饵料),其中桡足类最多有23种,其次是鱼类有17种,短足类有10种,虾类有10种。
不同发育阶段的蓝圆鲹有食物转换的现象,不同栖息海区和不同索饵期的幼鱼,食物组成都有差异。幼鱼以桡足类为主,成鱼以鱼类为主。叉长50~9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鱼类和磷虾类为食;叉长100~14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浮游幼体为食;叉长150~19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桡足类、鱼类和长尾类为食;叉长200~24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鱼类为食;叉长250~299毫米的蓝圆鲹主要以鱼类和磷虾类为食。
蓝圆鲹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幼鱼摄食强度昼夜变化明显,黄昏和黎明摄食较为强烈。蓝圆鲹摄食强度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在春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口虾蛄幼体为食,夏季主要以甲壳类幼体为主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为主食,冬季食物匮乏,小型桡足类丽隆剑水蚤和糠虾类占其食物组成的很大比例。
分布范围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关岛、琉球群岛、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北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泰国、越南。中国东海有3个种群即九州西岸、东海和闽南至粤东种群。东海种群分布于台湾海峡中部(北纬24°附近)到济州附近(约北纬30°南北),最东可达东经126°30'。
繁殖方式
产卵场分布范闱较广,以福建中部至浙江屮部近海为主,长江口海区产卵期为6~7月。绝对生殖力为25200~218800粒,平均89200粒。卵球形、分离,浮性,卵径0.67~0.80毫米,卵黄呈大泡状裂纹,油球1个、油球径0.19毫米。受精后1小时形成8细胞,受精后3小时25分钟进入高囊胚期,受精后11小时后胚体围绕卵黄1/2周、原口封闭、克氏泡出现,受精后15小时胚体围绕卵黄约4/5、背面黑色素在听囊后分成2行,黄色素增至5对。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致危因素
虽然蓝圆鲹种群数量庞大,但近二十年来,由于捕捞强度和环境污染等加剧,世界范围内蓝圆鲹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现象日益严重。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鱼类种群处于过度捕捞、资源量剧减的状态。即使蓝圆鲹繁殖速度快,但还是出现了“经济价值灭绝(commercial extinction)”,即由经济鱼种衰竭为非经济鱼种。
相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水质恶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捕捞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影响更大。
保护举措
自1999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对包括北部湾在内的南海区域实施捕捞渔船、渔网指标“双控”、海洋零捕捞增长、休渔期、休渔区以及转产转业等减轻捕捞压力的举措。
太平洋小群岛致力于成立合作管理机构,共同保护当地的渔业资源。具体措施为:由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FFA)、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SPC)等专门机构为各成员国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和支持,从而控制捕捞的力度,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工繁育
自2022年4月开始,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从连江县奇达村海域陆续采捕并保活了一批蓝圆鲹成鱼,通过驯养试验等成功开发蓝圆鲹陆基养殖和亲本强化培育技术,构建了蓝圆鲹人工繁育群体并顺利完成子一代苗种培育、养殖。
2024年,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和厦门大学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福建聚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自研的“蓝圆鲹人工育苗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测产评估。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丰富的优质蛋白
蓝圆鲹肌肉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较低的粗脂肪,属于低脂肪、高蛋白的经济海水鱼。蓝圆鲹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含有18种氨基酸(75.24%),高于灰鲳(62.70%)和鳓鱼(63.99%)。
其中包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30.08%)、8种非必需氨基酸(41.04%)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4.12%)。人们可以食用蓝圆鲹来弥补赖氨酸的缺乏,从而提升人体对于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同时,蓝圆鲹肌肉蛋白中含有两种多肽(HDHPVC和HEKVC),它们可以起到功能性食品的抗氧化成分的作用。
优良的脂肪酸组成
蓝圆鲹鱼肉中含有17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C16:0)含量最高(2.60%),n-3 PUFA含量为2.6%(以干重计)。许多研究都表明,n-3 PUFA具有多种生理功效,如调节血脂、抗血栓、抑制恶性肿瘤以及对小儿多动症、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神经性疾病都有着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同时,蓝圆鲹鱼油中的脂肪酸组成比较齐全,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59.57%),其中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27.14%,含量最高的是油酸为13.34%;蓝圆鲹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32.43%,且主要为EPA(7.86%)和DHA(16.76%)。
丰富的微量元素
蓝圆鲹肌肉中富含矿物质元素。其中包括钾、钙、钠、镁、锰、磷等六种常量元素和铁、铜、锌、硒、铅等五种微量元素。常量元素中磷含量最高(2193.99毫克每千克),其次是钾(2163.25毫克每千克)和钙(1222.06毫克每千克)。而钙、磷、钾、铁、锌这些元素均是人体组成的重要成分,因此人们可以将蓝圆鰺添加到日常的膳食中,来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
经济价值
海洋渔业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蛋白质摄食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产品。蓝圆鲹对于近海国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
以中国为例,中国在2015~2019年蓝圆鲹的渔获率年平均值呈M形变动,渔获比例2017年以来逐年增加。虽然目前中国南海蓝圆鲹资源状况一般,2015年、2017年和2019年渔获率年平均值低于5年的平均值,2019年渔获率为5年平均值的84.03%,但是中国的蓝圆鲹捕捞量仍占鱼类总捕捞量的7%左右,相较于其他经济鱼类(蛇鲻、二长棘鲷、金线鱼等),蓝圆鲹仍然是中国近海重要的渔业资源。
食用价值
盐腌及传统腌干
蓝圆鲹因其产量大、经济价值低,而被人们主要用于加工腌干鱼制品。干腌时间约为几天到数个月,在腌制加工过程中,蓝圆鲹鱼肉伴随着理化变化和微生物变化,其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具体而言,在这个过程中,蓝圆鲹肌肉中的内源性脂肪水解酶活力逐步降低,中性脂肪酶、酸性脂肪酶、磷脂酶的活力保存率仅分别为17%、57%、33%,而脂氧合酶活力显著增强;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腌制和加工阶段显著下降,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这两个阶段均显著增加。
发酵制酱
鱼露(fish sauce),在中国也称为鱼酱油,主要是以海洋低值鱼等为主要原料,与一定比例的海盐(通常鱼:盐=3:1或2:1)混合,利用鱼体自身所含的组织蛋白酶等各种酶,以及在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对原料鱼中的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进行分解、发酵而成的香气浓郁,色泽棕红透亮的液体调味品。蓝圆鲹也可以用于发酵生产鱼酱油。
沙拉酱
以蓝圆鲹为原料,辅以大豆油、全蛋粉、变性淀粉等材料制作新型沙拉酱,这样加工的蓝圆鲹沙拉酱口感润滑、组织细腻、无油水现象,可以实现蓝圆鲹的高值化利用。
鱼肉粉饼干
以蓝圆鲹鱼肉粉、黄油、白糖、鸡蛋液、低筋面粉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鱼肉粉饼干不仅具备特有的香味,同时色泽诱人,酥脆爽口,感官品质优良,是当下流行的食用蓝圆鲹的烹饪方式。
食物营养成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3 21:0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