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颊玫瑰鹦鹉
鹦鹉科玫瑰鹦鹉属动物
蓝颊玫瑰鹦鹉(学名:Platycercus adscitus)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外表美丽。头顶、颈部和耳羽为浅黄;脸颊上方、鸟喙和眼睛之间为白色;鸟喙灰白;虹膜深棕。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澳洲昆士兰、约克角半岛、新南威尔斯等处。
外形特征
蓝颊玫瑰鹦鹉体长30-32厘米,体重100-175克。这种鹦鹉头顶、颈部和耳羽为浅黄;脸颊上方、鸟喙和眼睛之间为白色;脸颊下方和翅膀内侧覆羽为蓝紫色;胸部上方浅\u9ec4,许多鸟会带些黄色;胸部下方和腹部为浅蓝色,到两侧渐渐变为蓝绿并混有些黄色;胸部和腹部的羽毛带有细微的深色滚边;颈部、背部和肩膀的羽毛为黑色并带有很宽的浅黄滚边,到了肩膀渐渐变为蓝绿色;翅膀中央内侧覆羽为黑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和外侧中央覆羽为浅蓝紫色;背部下方蓝绿色,到了尾羽上方渐渐变为黄蓝色;尾巴内侧覆羽红色,上方的中间覆羽深古铜绿色,到了与间变为深蓝色,尾巴内侧浅\u84dd;鸟喙灰白;虹膜深棕。雌鸟的翅膀内侧带有白色的条纹,体型略小。幼鸟体色较深,通常头部带有些灰色和红色的羽毛;翅膀内侧带有浅色条纹,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栖息环境
蓝颊玫瑰鹦鹉主要栖息于热带草原、开阔的林地、少许树木生长的干燥草地、农耕区、充满树木的牧地、水源流经的林地;在某些地区也会在浓密的森林边缘或是树木茂密的沼泽区活动。
生活习性
平时大多成对或是组成小群体在地面觅食,偶尔会沿着道路两侧活动;在浓密林区活动时,相当难以察觉,因为身体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偶尔会和伯纳德氏鹦鹉红翅鹦鹉一起群聚活动;在中午炎热的时候大多躲在高大的桉属植物上休息乘凉,偏好较外侧的枝干,理毛和磨嘴清理等;仅有在非常干燥的沿海地区才会有着迁移寻找食物的习性;飞行的速度相当快,成波浪状,尽管飞行很长的距离还是能够维持相当的高度,时常会伴随刺耳的鸣叫声,和东部玫瑰鹦鹉很相似,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蓝颊玫瑰鹦鹉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种子、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有时会前往农耕区觅食,偶尔会造成果园和谷类作物相当程度的损害。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约克角半岛、新南威尔斯等处。
繁殖方式
繁殖期多在 9-1月间,主要繁殖是在2月-6月,在美国北部地区,大多是4-9月,在美国南部,可能全年繁殖。筑巢于树洞内,洞深约一米,离地面约30米。每窝产3-5枚卵,雌鸟单独孵化19天,雄鸟一天喂食雌鸟2次,5周后幼鸟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离巢。
人工饲养要定期作驱虫的工作,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提供深的巢箱和软木,以提供繁殖之用,注意观察雄性是否过于猛烈的追逐雌性,事实证明有的雄鸟比其他雄鸟更富于进攻性,如果雄鸟猛烈进攻雌鸟的话,可以让雄鸟离开巢舍一段时间,或者剪去他的一只翅膀上的飞羽。还要注意观察成鸟是否会啄食雏鸟的羽毛,可以在雏鸟身上撒些芦荟粉来避免这种情况,当幼鸟可以独立取食后,就要把它们移走,否则当成鸟想再次筑巢时,就会攻击幼鸟。
饲养方法: 以加那利子,小米,少许向日葵子以及绿色蔬菜饲养。这种健壮的鸟饲养在 3.6米长的鸟舍中,鲜艳的羽毛在阳光下十分的美丽。
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雄鸟是否对雌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求偶时雄鸟会靠近雌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雄鸟会有喂食雌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饲养方法得当,一年可以繁殖二窝。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20:38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