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白塔
天津市蓟州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蓟县白塔,亦称观音白塔,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白塔寺街8号。始建于辽代清宁四年(1058年)。塔高30.6米,平面为八角形,基石用花岗条石和青砖垒砌,由斗栱、栏杆、蓬花组成。仿木结构制作。
历史沿革
辽清宁四年(1058年),建蓟县白塔,旧称渔阳郡塔。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蓟县白塔前修建观音寺,塔身白色,亦称观音白塔。
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乾隆年间,多次重修。
1976年,大地震,蓟县白塔塔身震损通体酥裂。
1983年,对蓟县白塔大修加固。
建筑格局
结构
蓟县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由塔座、塔身、塔顶组成。塔座是由巨型大理石和精美的砖雕组成的须弥座。须弥座有24组伎乐俑砖雕,笛筝齐奏,翩翩起舞,形成严肃而欢乐的礼佛场面。各角有硬朗汉雕像,姿态生动,像是在极力支顶塔身,塔身下层八角各有小塔。上下3层各角共有24只惊鸟铃,叮当作响。
蓟县白塔上部砌作覆钵式。覆钵就是“倒扣的钵”,覆钵式塔又叫喇嘛塔,是藏传佛教的塔。覆钵之上是十三天相轮和塔刹,即塔顶。相轮就是叠成圆锥形的建筑构件,最多十三层,也叫十三天。塔刹即佛塔顶部的装饰。
特点
蓟县白塔的塔身为中国亭阁式和密檐式,即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与檐之间不设门窗。蓟县白塔下部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钵式,覆钵顶砖砌束腰形平台,束腰处置壶门,每面二,南北两面各镶一对奔兽,南为狻猊,北为狞羊,余六面为狮面、海石榴、宝相华等雕砖。壸门上砌十三天相轮,底托以莲花,顶饰塔刹,是中国辽塔造型奇特之一。
文物遗存
大修时,发现辽清宁四年(1058年)的舍利石函一盒和金、铜、玉、瓷等文物百余件。
研究价值
蓟县白塔壶门内浮雕舞乐伎,是研究辽代音乐舞蹈的重要例证塔。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蓟县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蓟县白塔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白塔寺街8号。
门票价格
10元。
交通指引
天津市内乘坐530路、531路、535路、蓟3路、旅游专线11路、平50路可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9 20: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