蓢基湖村,隶属于广东省
东莞市东城街道石井社区,位于
东城街道东部,南接
平地山村、
水流坑村,北连上三杞村,距离街道办事处约2.8千米。2015年末,蓢基湖村户籍人口379人。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蓢基湖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二都。
清朝时期,属捕厅。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七区六凤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第五区六凤乡。
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
1983年,属附城区石井乡。
1987年,属东莞市附城街道石井管理区。
1999年,属东莞市附城街道石井行政村。
2002年,属东城街道石井社区。
行政区划
蓢基湖村为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石井社区辖自然村,行政区划代码沿用石井社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003017。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蓢基湖村,位于
东城街道东部,南接
平地山村、
水流坑村,北连上三杞村,距离街道办事处约2.8千米。
自然灾害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石井区域(含蓢基湖村)天旱,农作物失收,导致饥荒,东莞官府赈济。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雨水连连,石井一带(含蓢基湖村)农作物受损,引发大饥荒。
清顺治五年(1648年)春,石井片区(含蓢基湖村)天旱,引发饥荒,一斗米卖千余钱,民有相食者(食人肉)。
人口
蓢基湖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殷姓、骆姓和袁姓。2015年末,户籍人口379人,其中男191人,女188人;80岁以上15人,最年长者92岁(女)。该村的香港同胞25人。
经济
蓢基湖村盛产橙、柑、橘等水果,兼种植花生、木薯、甘蔗、芋、烟叶、黄麻、豆类等经济作物,饲养猪、牛、羊、狗、猫、兔、鸡、鹅、鸭等牲口和家禽。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开展工业建设,传统农业日趋萎缩。2015年,经营以物业租赁为主,有企业8家,私人个体工商户80多家,集体厂房配套设施7.68万平方米,经营总收入792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房屋岀租、集体经济分红等。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5年末,蓢基湖村内有股份合作社办公楼、老人活动中心、篮球场、农贸市场等设施。
基础设施
1964年,蓢基湖村通电,1987年通电话、通自来水,199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2000年通互联网。
交通运输
蓢基湖村有省道莞樟路从村经过。
历史文化
相传宋朝初期立村,村前有一个面积20多平方米、深约6米的圆形湖,湖水清凉透骨,四周长满蓢基草。明朝称“蓢溪湖”。清朝改称“蓢基湖”。
蓢基湖村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东城话。
蓢基湖村村中有100多座红砖瓦房,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于民国时期,已空置。民居中有古井1口,建于宋朝。
殷氏宗祠,明朝修建,分二进,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保存完好。将军庙原址在蓢基湖村将军岭,建筑面积40多平方米,庙内供奉熊飞将军神像。1982年重建,1992年原庙拆除,被迁到蓢基湖村油甘巷重建。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庙内供奉宋朝抗元义士熊飞将军神像。
福善庵原庵址在城区万寿路,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开山祖老师太刘善根创建。2008年10月,该庵迁移到石井社区蓢基湖一路横巷13号重建,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庵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
地方特产
蓢基湖村境内特色传统食品有粽、艾角、油角、鱼笼、松糕、炒米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