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心
全国作协沈阳分会原副主席
蔡天心(1915.6.20—1983.3.5),原名蔡国政,曾用名蔡捷,笔名有蔡哲、君谟、白石等。1940年5月去延安,先在中央党校学习,后调中央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室任秘书、研究员,1944年调中央党校四部任教员。1945年后返回东北开展对敌斗争,曾在辽宁省政府、辽西一地委工作,后任吉林大学教授。1977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负责文艺书籍编审工作。
人物生平
1915年6月20日,蔡天心生于沈阳市东二区常家湾子村(现沈阳市东陵区祝家屯镇常家湾子村)。其父蔡万章是一位医术高超的老中医。他六岁时,其父在常家湾设立了一个以当时的公立学校教材为课本的学馆。蔡天心从七岁起就在他父亲的学馆里读书,同时,趁其父外出行医时,他偷偷把家里藏的《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等拿出来一本一本地读。他在家读书五年,其父管教甚严,鸡鸣即起,挑灯就读。
1927年,蔡天心到古城子镇读高小。十四岁时,蔡天心入辽宁省立第一中学读书,他的作文经常得到语文老师的嘉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蔡天心不愿接受奴化教育,于次年考入教会学校——沈阳文会高中读书。在那里,他读了鲁迅、高尔基和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开始接受新思想的教育,对其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打下了基础。
东北沦陷后,蔡天心开始自觉地从事文学创作。1933年在《满洲报》上发表诗歌《北国姑娘》。1934年在《满洲报》上发表散文《回家》。1935年在《泰东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饥饿》。这三篇体裁不同的作品,表现了一个主题:揭露日寇罪行,唤起同胞觉醒。蔡天心一开始就以笔为枪,把文学创作作为抵抗日寇的武器。
1935年,高中毕业后的蔡天心流亡青岛,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开展文学活动。他组织学校中文系和外语系爱好文学的同学成立了新文艺学会,自己任总务,组织文艺茶会,邀请文学教授参加指导,并主编学会在《青岛民报》副刊上出版的《新地》文艺周刊。1937年1月,蔡天心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在青岛,蔡天心于1935年冬创作了反映东北人民反抗日寇侵略的短篇小说《东北之谷》,发表于上海《文丛》月刊1937年7月号;1936年创作中篇小说《山村妇女》;并于1937年春开始着手创作反映沈阳浑河一带农民反抗日寇侵略和地主汉奸压迫的长篇小说《浑河的风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蔡天心由青岛流亡到武汉,后到成都,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借读。他继续从事救亡工作。1938年春,他发起成立了四川大学文艺研究会,负责主编会刊,并在成都《新民报》上编辑《铁流》文学周刊,后来又主编《半月文艺》。1938年8月,蔡天心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在川大中文系毕业后,蔡天心到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在党内担任成都《战时学生》社支部书记兼主编。1940年国民党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后,党组织令他撤退到重庆办事处。
1940年4月,蔡天心转赴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在延安期间,蔡天心经常参加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一些活动。1941年调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室任秘书、研究员。1942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与江帆结婚。1945年春,蔡天心调中央党校四部任教员,业余时间继续从事长篇小说《浑河的风暴》的写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蔡天心夫妇到东北工作。9月2日,他们随第一批去东北的干部团从延安出发,步行五十余日,于11月27日进入沈阳。蔡天心被分配到辽宁省委任宣传科科长,主编《辽宁政报》,后随军撤至辽西,筹办《胜利报》,并在副刊上选登《浑河的风暴》片断,继而任辽西文协筹委会主任,筹办《草原》文学月刊。
1946年夏,蔡天心调吉林大学任教,从事文学教学工作。后又调任辽宁临江一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参加了“四保临江”战役和“土地改革运动”等。此间,《浑河的风暴》首卷章节在《鸭绿江》文学月刊上发表。
1948年,蔡天心调任辽宁公学校长,辽宁公学与辽南学院合并成辽宁学院后继续任学院院长。11月沈阳解放后,蔡天心调任东北局文委任秘书。1950年东北文代大会后,蔡天心被选为东北文联委员,并先后任出版编辑部部长,《东北文艺》主编,东北作家协会秘书长。1951年任东北文联秘书长兼东北文化部社会文化处处长。在文艺行政与编辑工作间隙,蔡天心创作了以东北人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长白山下》《江边上》等。从1953年开始,蔡天心从事专业创作,是全国作协委员,并曾任东北作家协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作协沈阳分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沈阳市农委委员等职。
20世纪50年代,蔡天心先后走访了辽南、辽西、吉林、黑龙江农村试办的十二个农业合作社,进行调查,搜集写作素材;创作了《苇青河上》《初春的日子》《金色的阳光》等以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十余篇,《扶持》《蠢动》中篇小说两部以及长篇小说《大地的青春》的第一、二、三部分;出版了诗集《红旗颂》、文艺评论集《文艺论集》等。
1964年,蔡天心的《大地的青春》受到批判。“文革”期间,被下放到辽河边上的一个偏僻农村劳动。在这段时间内,蔡天心完成了长篇小说《辽河套》,出版了旧体诗词集《晴雪集》等。1977年春,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
1983年3月5日,蔡天心病逝于北京,享年六十八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4 23:5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