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荫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建筑结构专家
蔡方荫(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字孟劬,江西南昌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土木建筑结构学家,生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
人物生平
1901年4月27日,蔡方荫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三江镇南街村。
1918年,考入北平汇文中学特班补习。
1920年,考入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
1925年,在清华学堂土木科毕业,同年,公费留学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学习研究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
1928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1928年—1930年,在美国纽约珀迪和亨德森顾问工程师事务所任结构设计师。
1930年—1931年,在东北大学任教授。
1931年8月—1940年7月,担任清华大学(及以后迁往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1938年5月—1940年6月,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土木系主任。
1940年8月—1950年12月,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
1949年—1951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
1951年—1953年,在重工业部兵工局任总工程师。
1953年—1956年,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1963年,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1963年12月13日,蔡方荫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蔡方荫分析和总结了中国国内外常用一般刚构分析方面的各种“力矩一次分配法”,并提出了更简化实用的方法,同时提出了计算变截面梁、柱的“Io/I图矩面积法”来计算各挠曲常数。在对横梁为桁架的刚构方面,采取了简便而切合实用的“柱顶力矩作用”和“桁架跨变影响”两项准则,简化地按一般刚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获得与“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样精确的结果。
蔡方荫参与制定和审定了许多基建项目方案,主持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重型厂房设计工作。
蔡方荫一生撰写了7部专著和近40篇论文。
人才培养
从1930年至1956年,蔡方荫在大学任教近20年,讲授阴影学、建筑工程理论、结构力学等课程。
蔡方荫在清华讲授普通结构学时,他不满意英、美教材与实际结合不够的缺点,另行编写了注重联系实际和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讲义。1946年,蔡方荫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力学教科书——《普通结构学》(上、中、下三册),46万多字,附图607个,大表26个,是当时中国国内结构学方面的巨著,也是中国国内各大学土木系唯一的一本中文结构学教材。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蔡方荫的父亲蔡希哲是清朝国学生,四品衔陆军部主事,母亲是周氏,1岁时丧母,7岁时丧父,成为孤儿。蔡方荫7岁入私塾,后进入本村竞化小学。
1920年前后,蔡方荫娶梅岗村李毓秀为妻。1926年,长子出生,因他远在国外,故取名远生,后过继给大哥蔡方华为嗣。1932年与李氏离婚,同年夏秋之际,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凌廉贞结婚,婚后又育有二子:蔡适生(1933年8月)、蔡鲁生(1935年7月),及一女:蔡淑君(1936年9月)。
人物评价
蔡方荫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蔡先生具有实事求是、平易近人、坦率直爽的优良作风。(《土木工程学报》评)
蔡方荫个不高,重仪表,行路匆匆,相貌严肃,做学问认真,注重创造。(南昌大学评)
蔡方荫治学严谨,性格乐观风趣。(《江西省志人物志》编纂委员会评)
人物纪念
为纪念蔡方荫教授在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就,江西师范大学在新校区新建的一幢教学院特命名为方荫楼,以资纪念和缅怀。同样,南昌大学为纪念蔡方荫院士,将校区的一条主干道命名为“方荫路”。
参考资料
蔡方荫.中国科学院学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16: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