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
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蔡旭(1911年5月12日—1985年12月15日),江苏武进人,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
人物生平
1911年5月12日,蔡旭出生于江苏武进。
1917年8月—1924年7月,先后就读于常州武进郑陆桥蔡家头小学、焦溪镇高级小学。
1924年8月—1930年7月,先后就读于无锡梅园工商中学、省立无锡中学。
1930年8月—1937年10月,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7年11月—1939年8月,随中央大学农学院西迁至重庆。
1939年8月—1945年3月,任职于四川农改所稻麦改良场。
1945年4月—1946年8月,先后在明尼苏达农学院、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进修。
1946年9月—1949年12月,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1949年12月—1985年12月,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学系主任、副校长。
1955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
1957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传育种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蔡旭早年在金善宝指导下选育出“南大2419”抗锈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近亿亩;其后又选育出4批近20个抗锈良种小麦,在华北北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总结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出亩产千斤的高产品种,对小麦大面积增产起到促进作用。
截至1985年12月,蔡旭编著的论著有《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小麦译丛》《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学术论文选集》《华北地区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小麦抗锈育种工作的现状与发展》等。
人才培养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始终体现在蔡旭的教育理念中。他主持制定的新中国农业院校农学系第一个教学计划中,强调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他反对只要求读书而不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也反对单纯参加劳动而不注意理论学习。
蔡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其信,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蔡旭出生在武进县后塘桥蔡家村的一个书香之家。蔡旭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为人厚道,曾任常州市小学、中学校长。蔡旭的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教养子女,还要养猪、养蚕、种田等。蔡旭在母亲辛劳的旋律下成长,自幼养成了正直淳朴、坚毅进取的性格,也体会到衣食来之不易,在心中播下了立志农业的根苗。
蔡旭的妻子是王洁,他们的子女有蔡养南(长子)、蔡祝南(次子)、蔡祖南(三子)。
人物评价
“蔡旭是中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报》评)
“蔡旭为小麦育种事业留下了丰厚财产,为新中国小麦育种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对小麦育种有深远影响和极大贡献。”(时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评)
“蔡旭拥有作为一个科学家学农为国和学农报国的爱国情怀,为中国小麦事业奋斗一生的爱业情怀,以及毫无保留地培养青年人才的爱生情怀,是他留给所有小麦人的最大精神财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评)
人物纪念
2021年5月,为纪念蔡旭诞辰110周年,蔡旭的亲属以蔡旭及其妻子的名义,向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捐赠并设立“蔡旭—王洁小麦育种奖学金”。
1989年,蔡旭铜像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楼前落成。
“蔡旭故居”位于常州市区大观路32号,座南朝北,现存二进,建于清末民初,为江南院落式建筑。2008年,“蔡旭故居”被列为江苏省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蔡旭.中国科学院学部.
蔡旭.南京农业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6 13:4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