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慈
中国杂技演员、教师
蔡淑慈,广东省台山市人,中国杂技界杰出人才。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中国杂技比赛一等奖、鲁迅文艺基金一等奖获得者;
个人经历
备尝艰辛挑大梁
蔡淑慈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市,刚读小学时,她就被老师选入了业余体操队。翻跟斗,双手倒立,她觉得有意思极了,于是练得很认真,很自觉,进步也很快。
1974年,广州文艺中专到台山县招考杂技学员,小体操队员自然是主要的考试对象。蔡淑慈听说了这个消息,顾不得正患感冒,说服妈妈,让妈妈背着她去参加考试。看见这小女孩病了,考官们商量,让她过几天再来考;可是蔡淑慈以为这是托辞,便坚持说要今天参加考试。于是考官们对她开始了考试,先是检查了她的手臂,然后又检查了她的腰和双腿,主考崔良玉老师认为,这位十来岁的小姑娘手臂很直,富有力量,身体条件是适合学习杂技的。接着,考试“拿顶”。即头顶向下,全身倒立。年幼且身在病中的蔡淑慈竟然能在全无依靠的条件下,拿20秒钟的空顶。几名考试人员都惊呆了,结果,在台山县超过百人的竞争中蔡淑慈独占优势,成为唯一被录取的幸运者。
走进省会广州,蔡淑慈与另外一男一女共三位孩子开始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这种训练是异常艰苦的,学习柔术,训练腰功,一次又一次,要练出腰的力气;训练腿功,立、弹、蹬、踢,腿子要有力气;学习翻跟斗,侧翻,空翻,动作要自如,站得要平稳。技术要掌握得十分到位,就必须大量的训练,只有经过千万遍的训练,使技术要领变成一种自如,一种本能,才能在表演中不至于失误。汗,流得太多;苦,吃了不少;教师的严格要求,加上训练的辛苦与疼痛,使那个男孩子在两个月后坚决离开了学校,女孩子也哭了一次又一次。可是蔡淑慈不哭,不躲,再难忍受,她也咬紧牙关。她只知道听老师的话,练,练,练,一遍又一遍,不惜满身汗水,不怕浑身酸痛,她相信老师说的,达到一定火候时,疼痛感就会没有了,技术也就掌握到家了。
基本功阶段顺利结束,蔡淑慈开始学习表演技巧。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个敢于吃苦、对杂技永远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争着让她训练各类节目。教“女子双排椅”和“蹬梯”的老师,取她“顶功”和“齿功”之长,让她练尖子;教她“顶碗”和“高台定车”的老师取她“腰功”优势,让她练二节;教“椅子顶”的老师发挥她口、齿、腰、腿、顶等所有长处,让她练“单人椅子顶”。刚刚恢复“广州杂技团”建制不久,11岁的蔡淑慈正式成为杂技团的一名成员。她对老师的要求从不说“不”,总是通过刻苦训练尽力满足老师们的期望;只要是老师设计的节目,不管多难,她总是通过顽强的努力来实现老师的预想。
功到自然成,蔡淑慈用辛勤汗水换来了丰厚的收获。她的杂技动作准确、娴熟,俯仰推拿变化多端;在不同的节目中,她或如轻飞的羽燕,或似闪亮的明珠,柔软时如棉,刚健时如鹰。经过一年又八个月的训练,1975年底蔡淑慈就开始登台表演了。1976年4月,她随团赴京参加首次全国文艺调演。1977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蔡淑慈和她的同伴们为这位破除中美关系坚冰的政治领袖做了专场演出;同年十月,又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各国来宾做了精彩的专场表演。随后,她又作为国家杂技艺术的成员之一,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日本等国家巡回表演,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欢迎,各种媒体予以了高度评价。
“顶碗”节目是蔡淑慈每场必演的保留节目,在多人相叠的组合表演中,她柔软的身体作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动作,每个动作都显得别具一格,扎实的平衡功夫使头顶的碗就如生了根一般牢固地附着在她的头顶上。观众们惊讶,赞叹,总是报以如潮的掌声。继1981年获得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以后,1982年8月,这个节目在国内杂技比赛中又获得一等奖;1983年,再度获得鲁迅文艺基金一等奖。她个人单独表演的“椅子顶”节目,也获得了全国杂技比赛二等奖的荣誉。
此后,蔡淑慈差不多每一年都有出国演出的任务,而且常常一去就是三四个月,甚至半年以上。从1983年开始,她多次出访演出的国家与地区有: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英国、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她把杂技艺术的优美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带给了各国人民,传向了世界各地。
成就荣誉
年轻的蔡淑慈,付出了太多的辛劳,也收获了满身荣誉。
1994年6月,年仅31岁的蔡淑慈,由组织安排担任了杂技团的教师。尽管她对舞台有挥之不去的依恋,可是,杂技表演是碗“年轻饭”,尤其是以柔功见长的她,已经是伤痕累累,不堪频繁演出之重了。蔡淑慈很快调整自己的角色,去细心琢磨教学之道。她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又留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很快,她就适应了教师的工作,渐渐顺手起来。她是一个很细心的女性,用心观察学生的身体条件、思想和性格特点,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她所执教的顶碗、滚杯等节目,在1995年团内举行的期末考试中,获得节目编排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同年赴香港演出,获得观众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1996年,团里决定,加强对“顶碗”节目的训练,把它推向赛场。这对蔡淑慈来说,是鼓舞,也是责任。她知道,尽管这节目广受好评,但要与高水准的杂技节目比试高低,还没有夺冠的把握,不管是对动作的整体构思,还是动作的难度要求,都必须有更大的提高。
在后来写成的“教学心得”中,蔡淑慈披露了执教这一节目的心路历程:
“顶碗是杂技的传统节目,要想参赛,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纯女子顶碗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现有的条件,我决定采用集体造型技巧的表现形式从新的角度展现这一传统节目的魅力。
“当我接管这个节目时,好心人奉劝我说,学生素质加上这一节目的当今发展趋势,‘顶碗’是不容易搞出什么名堂的。但是我想,同样的菜到了烹调大师手里就成了上等佳肴,同样的学生经过不同的教学也会有不同的命运,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自信的背后是付出,没有付出就是妄想。有了对节目的整体设想,我构思出一组组动作,再通过教学实践一步步去完成。我知道,练到一定的火候,节目就会自然成熟。
“96年底到泰国演出,无论是长途跋涉后,还是在酷热的阳光中,别人在休息,我却在教孩子抓紧时间训练。在香港繁华的闹市我们住了三个月,我引导孩子们克服了玩的天性,抑制住新奇感,战胜了怕苦怕累的思想,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训练、演出。
“人们说教师的劳动是‘心织笔耕’,我们杂技教师还要加上一条‘劳其筋骨’。我从小学习这个专业,二十多年的训练中,伤病缠身,我总是对自己说,一定要咬牙坚持,战胜自我。
“在遵义比赛时,发现演了很长时间的‘拱桥腰上顶’的动作演员却不能完成了。我又急又气,但是急过气过之后,还是要想出解决办法,我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措施,第二天立马进行改动训练,结果改动的动作不仅保留了技巧的难度,而且完成得更流畅了。”
几年心血凝成荣誉。1998年9月,蔡淑慈编创的“顶碗”节目,在遵义举办的全国少儿杂技大赛中,获得“金狮奖”。1999年1月,在瑞士洛桑参加马戏比赛,获得杂技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在教学岗位上,蔡淑慈以她的执着与智慧续写了她杂技人生的辉煌。就像自己当年巡演于世界各地一样,她带着自己的学生,从1996年开始,每年出境一次到泰国、香港、法国、瑞士、韩国等地出演,让孩子们经历风雨,广见世面,把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国粹杂技,传播得更远,表演得更美。
社会评价
执教异国呈彩
2005年,与我国毗邻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所属的首都马戏团,经过有关部门的联系,委托广东省某部门,为哈萨克斯坦的两位女孩寻找一名杂技表演指导教师。结果这个任务落到了蔡淑慈肩上。
这年5月,哈国两个漂亮的女孩与蔡淑慈见面了。她们中一个名叫达丽雅,15岁,一个名叫丹娜,13岁,是首都马戏团选中的两棵苗子。苦于哈萨克的杂技水平很是一般,致力于追赶世界水平的团长,争取到政府的支持,把两个孩子送往中国。这位团长深信: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起者,中哈两国具有牢不可破的传统友谊,中国教师一定会让这两个孩子在杂技表演上有长足进步。
蔡淑慈待这两个孩子如亲骨肉一般,极尽母亲与教师的双重角色,呵护着孩子的生活,训练着孩子的杂技表演技能。两个小女孩年龄尚小,适合练习柔功,蔡淑慈指导她们进行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让她们的柔功与日俱增。然后,蔡淑慈为她们设计出几组技巧动作,并为这个节目起名为“柔术顶碗”,指导她们训练直至娴熟。
年底,应哈萨克斯坦首都马戏团的邀请,蔡淑慈陪着两个女孩,到哈萨克,去参加首都新马戏场落成典礼演出,并留她在哈国继续教学工作。达丽雅和丹娜自然是喜不自胜。见到学生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蔡淑慈对于教好这两个孩子更有信心了。
2005年12月25日哈萨克斯坦首都马戏场落成典礼,安排了一场颇具规格的演出,观看这场演出的有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尓巴耶夫。这位总统自1991年12月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后,就一直是该国领导人,2005年底,他在大选中第三次高票蝉联总统之职,在哈萨克斯坦人民中有极其崇高的声望。
这次表演节目中,安排了达丽雅与丹娜的《柔术顶碗》节目。蔡淑慈鼓励两个学生:一定要从容镇定,相信你们会有出色的表演。
两个女孩不负老师的期望,她们穿着绚丽的表演服装,大大方方的表演起“顶碗”来。舞台上,她们将柔功尽情地发挥出来,腰若无骨,胯若无节,腿脚舒卷自如,俯、仰、翻、滚之间,动作各尽其妙,而无论她们怎样变换身姿和造型,两人头顶的碗始终安稳不动,就如粘在头顶一样。
观众被征服了,掌声如潮,蔡淑慈更是觉得欣慰无比。要知道,杂技训练是需要时间的,一般,学生要经过三年以上的训练,才能达到演出要求,年幼的蔡淑慈因为特别能吃苦,也是在一年零八个月之后才走上舞台的。现在,达丽雅和丹娜的训练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他们已经上台表演了,而且没有任何失误。其中两个女孩付出的心血自不待言,作为教师的蔡淑慈,也为她们的成长付出了何等的智慧和汗水。
表演刚刚结束,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来到后台,对演出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工作人员连忙招呼大家与总统合影留念。总统让年龄最小的丹娜站在他的面前,双手扶在丹娜的肩上,蔡淑慈靠近总统右侧,演员们紧密地环绕着总统,或立或坐,让摄影师摄下了这富有纪念意义的“永恒的一瞬”。
这次的哈萨克斯坦执教之旅,于2006年6月结束。蔡淑慈将中国的杂技艺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哈萨克斯坦学生,也将中国人民的友谊留在了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上。
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做教师,蔡淑慈在杂技领域里的收获都是令人羡慕的。
正值盛年的蔡淑慈,仍然在杂技领域里不停地探索和奋斗。身为教师的她,尽管已经40多岁,早已退出舞台,可是如果有演员临时因病因事不能上场,她仍然会及时“救场”,代替演员演出。毕竟,她早已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在艺术上青春永驻。
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培养更多的杂技艺术新生代。毕竟,中国的杂技是世界杂技的源头之一,作为一种有极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和文化,杂技艺术应当传播得更远,流传得更久。
蔡淑慈的杂技情节与日俱增,在训练杂技新人,传播中国杂技艺术的道路上她将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必将收获更多的成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9 15:03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