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爱仁(1886—1984),名吉士,号爱庐,江西省宁都县人。曾任宁都县立中学校长,江西省立宁都联中学教员,台湾省立地方行政专校、法商学院、中兴大学教授。1984年,蔡爱仁病逝于台北。
人物生平
蔡爱仁,名吉士,号爱庐,江西省宁都县人。1886年(清光绪丙戌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兄弟六人,排行第二。童年时,每遇荒年,全家只能啜粥为生。
1892年,蔡爱仁就读私塾。一次,私塾里来了一位从台湾回归的远客,陈说甲午战后台湾人民遭受亡国的痛苦。蔡爱仁听了后禁不住簌簌地落泪,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他十二岁开始读群史,十二岁学写策论。由于天资聪明,加上刻苦努力,“书报凭手抄,蝇头加朱墨”,从小就扎扎实实地打下了学习基础。
1900~1901年,正值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着瓜分中国的时候。消息传来,蔡爱仁忧愤交加,曾赋诗抒发愤懑,连衣衫都沾湿。1902年,清改科举为学堂,他考入江西优级师范,专攻数理。1909年,中宣统已酉科拔贡,参加保和殿殿试名列一等,分发部曹任职。1911年武昌首义,蔡爱仁以革命激情在家乡热烈响应,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宁都分会副会长。未几,袁世凯窃国篡权,蔡爱仁愤然参加了在江西湖口,由孙中山领导,李烈钧发起的“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遭通缉,蔡爱仁曾避于瑞金上田村族人家达十一月之久。后来,眼看军阀祸害加剧,他回到家乡任教。1925年北伐战争开始,他又毅然投笔从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司令部秘书,转战苏、浙、赣等省。北伐战争胜利后,他再度回乡任教。1934年由江西省政府委为东乡县长。翌年,又奉派主持赣南锡矿开发业务。1937年辞职返里,他自揣参政、从军、务实业都非素愿,从事教育事业才是自己的夙志。此后便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蔡爱仁任教五十年:民国初当过小学教员、校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在江西省立第九中学、第三农校、第四中学、第二女中任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整整十年,任宁都县立中学校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任江西省立宁都联中学教员;后去台任台湾省立地方行政专校、法商学院、中兴大学教授16年。1968年退休。
1984年,蔡爱仁病逝于台北,享年九十九岁。他生前曾于诗文、日记中表达对故园亲朋的眷恋和怀念,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主要作品
蔡爱仁对教育事业有颗灼热的心,最辉煌的篇章是任宁都县立中学校长的整整十年,为桑梓办学历尽艰辛,很值得推崇。晚年致力于经学研究,写成了《论语吟哦集》和《中庸研究》,台湾学术界对两书的评价很高。前者有谓:“天下有志功名之士,莫不以研习《论语》为进德修业之津梁。而吟哦篇章,诗赞圣道者,数千年来,尚未之见。有之,当以今之蔡教授爱仁先生撰著之《论语吟哦集》为嘴矢。皇皇诗篇,发扬圣学,僻千古未有境,启后世无穷之思。”后者则得于右任高度评价:“中庸易义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蔡教授爱仁研究此书有年,谓其为平凡中的伟大,深得斯旨。”蔡爱仁还擅长书法,正楷、隶体、行书,都得心应手,造诣很深。
人际关系
蔡爱仁远祖蔡白采系清初宁都名士,著《鸥迹集》刊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