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运升(1879~1959年),字品山,吉林双城(黑龙江省双城市)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应黑龙江省都督宋小濂邀请,加入黑龙江省都督府任参事。1915年起任黑龙江政务厅厅长、滨江道道尹兼哈尔滨交涉员、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政务厅厅长等职。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后,代表中方与苏联签订《伯力会议议 定书》。“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伪满洲国政府任伪职。1948年他和好友马占山等游说傅作义,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贡献。全国解放后先后任职于中央文史馆、北京文史馆。
人物生平
蔡运升,字品山,1879年生于吉林双城(今黑龙江省双城县)。初为拔贡知县,1908年 毕业于保定法政学堂,后到浙江巡抚衙门任文案委员。1911年回双城,任中学校长,并被推 举为地方议会议长。不久,应黑龙江省都督宋小濂之邀,任黑龙江省都督府参事兼筹防处参 议。因筹防出力,几经升迁,1915年任黑龙江政务厅长。后转任吉林省永衡官银号总办兼实 业厅厅长、吉长道道尹兼长春交涉员、滨江道道尹兼哈尔滨交涉员,后任吉林铁路交涉局总 办、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政务厅厅长,家居哈尔滨。任职期间,颇有政绩,也较为清廉 。
1929年春,中苏双方就中东铁路正副局长权限等问题发生争议,蔡运升曾会同苏联总领 事参预调停并略见成效。5月间,哈尔滨地方当局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苏联外交部提出 抗议照会并宣布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致使中苏关系恶化。蔡运升当时为哈尔滨交涉员,认 为“如中苏失和,某国必趁火打劫,与中苏均有不利”。为此,他通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 馆总领事梅尼科夫,愿照以前中苏两国商定的关于处理中东铁路的办法进行调停,苏方表示 同意。随后,蔡运升往返于奉天(沈阳)、满洲里、哈尔滨之间办理交涉事宜。由于中苏双 方在中东铁路管理权及正局长人事问题上互不让步,致使交涉受阻。
1929年7月10日,“中东路事件”爆发。其后,中苏战事不断,中方全线失利。在此期间 ,张学良急电蔡运升到奉,派其与苏议和。11月下旬至12月初,蔡运升与苏方代表西曼诺夫 斯基在双城子(乌苏里斯克)谈判数日,拟定在伯力举行正式谈判,最后在莫斯科开会议定 。经张学良电请南京国民政府,蔡运升被派为伯力(今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会议中国代表。 12月11日,他乘专车赴伯力与苏方会谈。12月22日,蔡运升代表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代表西 曼诺夫斯基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又称“和平议定书”)。次日,中苏双方撤兵,两 国战事停止。是时,蔡运升赋诗一首以表心境:“昨朝坛坫结新盟,今日沙场已罢兵,万里 风云重奠定,是非当付国人评。”1940年蔡运升就中东路事件的交涉经过写有《伯力交涉始 末记》一文。中东路事件之后,蔡运升被委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议。
“九·一八”事变后,蔡曾坐观形势。东北沦陷时期,蔡运升先后担任伪满洲国间岛省 省长、中央银行副总裁、外务局长官、经济部大臣、参议府参议。1944年伪满通信社编纂的 《大满洲帝国年鉴》中,载有他效力于伪满洲国的实绩。蔡运升在回忆伪满任职时,认为这 是他一生中最感耻辱的一段。东北解放时,他受苏方示意,离开长春赴北平。
1948年冬至1949年春,蔡运升住在北平的好友马占山家里。此时,他见到了过去一同办 理中俄交涉事务的老友王之相(时任华北文法学院俄国语文学系教授)。王之相同许多进步 人士和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有接触,在北平陷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的情况下,王之相了解到 中共的方针政策是争取北平和平解放,因此愿尽个人力量促成和平解放。王的思想和行动影 响了蔡运升。加之和平解放北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蔡运升积极介绍王之相与马占 山相识。王对蔡运升、马占山说:“中共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政策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人力物 力,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是一项重大的决策……不论何人,只要转变立场,走向革命,都 能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欢迎,前途是光明的。马占山将军可以借助友谊关系,劝告傅作义将军 放下武器,接受和平,北平人民将感念不忘。”马占山与傅作义有金兰之谊,也认为北平能 否和平解放,取决于傅作义将军的最后抉择。因此,蔡运升奔走于王、马之间,转达傅作义 的态度,并与他们共同筹议推动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蔡运升与王之相在邓宝 珊家中和傅作义会见,傅作义说:“王教授和蔡交涉员都是办理外交事务很有经验的,我们 都很钦佩,你们忧国忧民,关心时局,提供许多宝贵意见。现在已经决定和平解放北平,大 家见面谈谈。请你们放心。”1949年1月31日北平终于得到和平解放。蔡运升对此段历史写有 《我和马占山先生与北京和平解放的关系》(1951年)、《论解放北京的几个人》(1954年 )等回忆文章。
全国解放后,蔡运升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宽大。50年代,蔡运升曾先后任职于中央文史馆、北京文史馆。在北京一直寄居老友家中。1959年12月病逝,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