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竹板歌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蕉岭县的竹板歌历史悠久,演唱形式在全县非常普及,家喻户晓,成为群众表达情感、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竹板歌是客家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每条歌曲以五句歌词为一个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组成,唱腔比较固定简单,又名“五句板”,它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演唱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广泛,表演朴实,历来为群众喜闻乐见。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基本简介
蕉岭竹板歌是蕉岭县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清乾隆、嘉庆年间,民间始有“五句板”曲艺流行,“五句板”以五句为一段落,每句基本七字组成,一、二句和三、四句各押一韵,念白合乎平仄,富有美感。修辞多用比喻、双关、喝后、联想等手法,语言丰富。演唱者手持四块竹板作道具,打击出节奏作为伴奏,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基于演唱艺术特点,近代民国时期又称五句板为“竹板歌”。解放前较为多见的是民间艺人手持竹板,穿街走村,演唱杂歌或长篇,以艺乞讨营生,故又称教化歌。竹板歌表演朴实,通俗易懂,唱腔固定简单,音域宽广,语言风趣,形象生动,或悲或喜,或说或唱,灵活多样。唱本有杂篇和长篇。杂篇主要是日常短小精干的短歌,长篇唱本流行较广的有《孔雀东南飞》、《梁四珍与赵玉粦》、《孟姜女寻夫》、《高文举》。竹板歌表演形式多样,演唱者可以单人,可以对唱,亦有男女对唱。表演时,女艺人打竹板主唱,男艺人本胡玄(胡琴),并扮帮腔。解放后,政府重视竹板歌的发展和创新,培训、培养民间艺人,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竹板歌正焕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为建设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的业余文艺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竹板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反映面广泛,地方色彩浓郁,文学性较强,对研究客家历史、语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竹板歌除了在文学性上具有独特品格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张力,对客家民俗、民艺、宗教、戏剧等方面起到了直接影响。
传承人物
蕉岭县竹板歌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汤明哲(广东蕉岭县人),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酷爱竹板歌艺术,勤奋好学,非常执着从事文化事业,能写、能唱、能弹奏能教,在“竹板歌”唱腔方面有特色,有创新,成为一种流派,已经出版竹板歌专著6本,竹板歌音像制品几十种。2002年中国曲协授予汤明哲“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4年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还有像徐秋菊、刘为绪等艺术家,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队的竹板歌表演艺术家队伍。
保护措施
蕉岭县已收集整理了30多种5800多首竹板歌民间唱本,组织了以蕉岭县文化馆为主体的专业研究队伍和以蕉岭县山歌剧团为主体的专业表演队伍。
2009年03月20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6 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蕉岭竹板歌.蕉岭县人民政府.
蕉岭竹板歌.梅州市文化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28 17:36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