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谭学讴
《列子·汤问》中的古文
薛谭学讴,出自古籍列子·汤问》,这篇古文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虚心学习,追求多学多问。不要浅尝辄止地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为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声音响彻了云霄。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至死也不敢再对师傅秦青说要回去。
注释
薛谭、秦青:传说中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
(1)讴(ōu):徒歌(无伴奏)歌唱。这里指唱歌。
(2)于(第一个):向。
(3)穷:尽、完,用完。这里指学完。
(4)技:本领。
(5)谓:以为,认为,自认为。
(6)尽:学尽,学完。
(7)遂:于是,就。
(8)之:代词,指代上句中的秦青之技 。
(9)辞:告辞,告别。
(10)归:回去,回家。
(11)弗:没有,不。
(12)止:挽留,阻止。
(13)饯:用酒食设宴送行,设酒送行。
(14)郊:城外大道旁。
(15)(qú):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16)悲歌:慷慨悲壮的歌。
(17)振:使...振动。
(18)响遏行云:遏,使...停止,阻拦;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
(19)谢:道歉。
(20)反:通“返”,返回。
(21)抚节:打着节拍。轻轻地打着拍子。
(22)于(第二个):在。
(23)言:说。
断句
薛谭学讴于秦青 / 未穷青之技 / 自谓尽之 / 遂 / 辞归 / 秦青弗止 / 饯行于郊衢 /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 / 响遏行云 / 薛谭乃谢 / 求反 / 终身 / 不敢言归。
文学常识
列子,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其人在《庄子》一书中屡次出现,其学说近于《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列子》一书中不少篇目章节与《庄子》类同,此篇文字出自《列子·汤问》,而《庄子·齐物论》中亦有一段文字与之相类似,义旨相同,而文字略减。
薛谭: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薛谭师从著名歌唱家秦青学习技艺,薛谭非常聪明、好学,嗓音又格外甜美嘹亮。“响遏行云”的典故就源于此。
启示
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地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因为有一点皮毛知识就骄傲自满,要努力刻苦地学习,超越自我。因为学海无涯,永远精进。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要没有止尽地学下去。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同时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四有人才”,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就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薛谭不仅有“知错就改”的大丈夫品质,有对真善美尤其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的好德性,还有头脑清晰、眼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
原著简介
列子·汤问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录有《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火,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缪公同时。
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其余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8:00
目录
概述
原文
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