薮猫
猫科薮猫属的一种中型猫科动物
薮猫(学名:Leptailurus serval)是一种中型猫科动物,是薮猫属的唯一成员,分布在非洲的草原环境中。薮猫的体长为59-92厘米,体重在7-13.5千克之间,雄性通常比雌性大。薮猫的身体修长,体型轻盈,尾巴短;其头部较小,耳朵非常大,呈椭圆形。被毛背部黄褐色,身上具黑斑,斑点可在颈部、肩部和四肢形成条纹。有些个体全身黑色,幼崽的毛色则偏灰。
动物学史
分类史
薮(sǒu)猫属于猫科(Felidae)、猫亚科(Felinae)、薮猫属(Leptailurus)。
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冯·施雷贝尔(Johann Christian Daniel von Schreber)于1776年首次对薮猫进行了科学描述,并将其归类于猫属(Felis),赋予其学名Felis serval。这标志着薮猫作为独立物种的科学认可。
俄国博物学家尼古拉·谢韦尔佐夫(Nikolai Severtzov)通过对薮猫特征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与猫属物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创建薮猫属(Leptailurus),修正其学名为Leptailurus serval。
19世纪到20世纪,薮猫先后有20多个亚种被订名。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猫科专家组重新评估后,认定只有3个亚种有效。然而,这一结果仍需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以确保亚种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但截止2024年物种名录(COL)及综合信息分类系统(ITIS)均将薮猫为18个亚种。详见下表。
演化与系统发育
薮猫与狞猫、非洲金猫亲缘关系最近,它们于约630万年前从共同祖先分化出来,这标志着狞猫支系的多样性开始。
狞猫支系是猫亚科中最早分化的一个分支,约1070万年前与其他猫亚科动物发生分歧。在晚中新世时期,狞猫支系的共同祖先迁入非洲,这一事件可能与气候变化或生态位空缺有关,促进了物种多样化。
目前已知最早的狞猫支系化石可以追溯到400万年前,主要发现于非洲。这些化石曾被误认为是伊西铎猞猁(Lynx issiodorensis)。从这些化石中可识别出至少两个不同物种,其中一个可能是现代薮猫的直接祖先。
形态特征
薮猫以其修长的体型著称,腿长在猫科动物中占优势。其尾长较短,仅相当于体长的三分之一。头部较小,耳朵大且外形呈抛物线。背部毛色多为淡黄褐色或金黄色,向腹部过渡为浅灰色,覆盖着粗大的黑色斑点,肩部、颈部、背部和四肢的斑点有时聚合成条纹。部分个体全黑,幼崽毛色偏灰。体长59-92厘米,体重约7-13.5千克。成年雄性大于雌性。
分布范围
薮猫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从塞内加尔至索马里,南至南非。曾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地出现,1880年后无确切记录,可能已灭绝。突尼斯已采取重新引入措施。北非其他地区偶尔有未经证实的目击报告。
栖息环境
薮猫偏好各种草原,尤其是有水源的湿地、芦苇地和沼泽区。它们不生活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但在有水源的干旱地区仍可生存。薮猫也栖息于植被较少、视野开阔的森林中,但在西非赤道的茂密森林中未被发现,可能因不利于狩猎和移动。薮猫适应多种海拔环境,可生活在高达2745米的竹林和刺柏林中,甚至在肯尼亚阿伯达拉山脉(约3000米)也有发现。
生活习性
昼夜节律
薮猫活动模式通常为夜行性,但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人类活动、猎物活动、竞争者和天气条件等。在人类活动和大型夜行性竞争者存在的地区,薮猫的夜行性程度会降低。在未受干扰地区,如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薮猫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模式。它们在一天中最热时段休息,清晨、黄昏和夜间捕猎。在凉爽多云天气中,薮猫中午也可能捕猎。在南非纳塔尔的坎伯格保护区,薮猫在阴天与雾天的昼间也四处活动。
觅食行为
薮猫主要猎物是体重不到200克的小型哺乳动物,这些占其猎物总量的90%以上,通常为薮猫体重的2%左右。其猎物还包括小鸟、蜥蜴、蛇、青蛙和昆虫。薮猫也会吃草,帮助消化或催吐。
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薮猫捕食成功率约为50%,每年捕捉3950-5700只猎物。
捕猎时,它们缓慢穿行于草地,停下来倾听猎物,然后短暂伏击捕捉猎物。薮猫捕获小型猎物后会整个吞下,处理较大的鸟类时会先拔除羽毛。而对蛇类,即使猎物还在活动,也会开始进食。圈养薮猫会藏匿猎物和掩盖足迹,可能是避免食物竞争的本能。
领地行为
薮猫通常独居,偶尔群体主要由雌薮猫带幼崽组成,或是繁殖期的一对薮猫。领地大小因地区不同而异,一般个体领地不重叠。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雌性薮猫的领地约9.5平方千米,雄性约11.6平方千米;在南非纳塔尔,雌性领地约为19.8和15.8平方千米,雄性超过31.5平方千米。薮猫的日常行走距离没有详细记录,但通过足迹判断每晚至少移动3至4千米。它们通过尿液、粪便和刨痕标记领地,雄性标记频率高于雌性,年轻薮猫标记频率较低。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薮猫为“一夫多妻制”,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薮猫,在发情期间都会频繁进行尿液标记,这是其发情行为的显著特征之一。薮猫的发情期通常持续1至4天,在这段时间内,雌雄薮猫有时会一起行进和休息。薮猫的妊娠期约为74天,每胎通常产下2-4只幼崽,但也可能多达6只。一只雌性薮猫一生中可能生育约16-20只幼崽。
薮猫幼崽的出生时期在非洲不同地区有所差异,通常是在啮齿类动物繁殖高峰期前约一个月。例如,在博茨瓦纳,薮猫倾向于在雨季分娩,而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则在接近旱季末的9月与11月分娩。
如果幼崽死亡或被移开,雌性可以迅速再次发情。在圈养条件下,雌性一年内可以生产3至4次,自然哺乳的圈养薮猫的最短生产间隔为184天。在理想的野生环境下,薮猫可以一年生育两窝幼猫,虽然这种情况较为罕见,更多是一年一窝。在恩格罗恩戈罗火山口,一只雌性薮猫在两年半的时间内生育了两窝幼崽。
生长发育
野生薮猫通常选择在茂密植被中或利用土豚、豪猪废弃的洞穴作为分娩地点,这样的环境提供隐蔽性和安全性。刚出生的幼崽眼睛尚未睁开,体重约为250克,身上覆盖着柔软的绒毛,颜色比成年薮猫更灰。幼崽的眼睛大约在出生后9-13天睁开,其视觉能力随着身体的成长逐渐发展。 在幼崽约一个月大时,雌性薮猫开始带回食物到洞穴中喂养幼崽。
随着幼崽逐渐长大,它们会开始跟随母亲一同外出捕猎。在这个阶段,雌性往往难以让幼崽保持安静,因为它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小薮猫在约6个月大时长出犬齿,这标志着它们即将开始独自捕猎。约1岁时,雌薮猫开始驱赶它们的幼崽,促使它们离开出生区域,以便建立自己的领地。通常,雄性幼崽会率先离开,而雌性幼崽则可能被允许多待几个月。
种间关系
斑鬣狗、豹子和狮子是薮猫的主要捕食者,凭借强大的体型和捕猎能力,它们能轻易捕杀成年或幼年薮猫。大型猛禽、非洲岩蟒、黑背胡狼和家犬也可能在不同环境下对薮猫构成威胁。薮猫高度警觉,一旦察觉到捕食者即采取隐蔽措施,如躲藏在茂密植被中,减少被发现的机会。当捕食者靠近时,薮猫会迅速逃跑,利用其敏捷身手和快速奔跑速度摆脱追捕。面对斑鬣狗时,薮猫表现出特殊防御行为,包括蹲伏、扬尾和跳开警告鬣狗,以及爬上树木以避免攻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1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薮猫列为无危(LC)物种,薮猫亦于201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相关贸易受严格管理和限制。
种群现状
薮猫在非洲大陆广泛分布,数量整体稳定,常见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这些区域提供了安全的栖息环境,助于维持薮猫种群稳定。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和卢安贝国家公园,薮猫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0.42只和0.1只。
致危因素
薮猫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与退化、皮毛贸易和人类捕杀。湿地和草地是薮猫的重要栖息地,湿地的丧失和退化直接影响了薮猫的食物链和生存空间。草地的退化减少了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从而影响了薮猫的生存。虽然国际上对薮猫皮毛的合法商业贸易有所减少,但非法贸易仍持续存在,常用于仪式和医疗目的,这对薮猫种群构成持续威胁。薮猫偶尔在非洲农村捕食家禽,导致农民对其捕杀。
保护措施
2007年地中海哺乳动物评估研讨会将撒哈拉沙漠以北的薮猫列为区域性极度濒危物种,促使当地和国际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多个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博茨瓦纳、刚果、肯尼亚等已禁止对薮猫的狩猎,法律保护措施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薮猫种群的影响。刚果共和国的奥扎拉国家公园是薮猫的关键保护区,内有加蓬-刚果稀树草原地区唯一受保护的薮猫种群。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13:4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