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甘肃省夏河县传统美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甘南藏族唐卡艺术的绘画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中,在陶器上就有用黑彩绘成的三角折线和三角图案等,简单的纹饰中就隐约透露出唐卡的造型。建于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藏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岗的墙壁上就绘有壁画。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崛起,这前后,吐蕃王朝相继修筑了布达拉宫等建筑规模空前的宫殿。当时有许多绘画艺人参加了这些宫殿的壁画绘制工作,这大大促进了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绘画技艺也有了很大突破。于是,作画相对随意,不受建筑限制,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新的绘画形式——唐卡画就应运而生了。
唐卡画源于寺院,故其最初传承是纯宗教事务类的师徒相传。
唐卡的画芯和装裱都离不开棉、麻、丝、帛等农业文明的成果。五世达赖所著的《昭寺目录》记载,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此应为唐卡画的鼻祖。松赞干布定都拉萨后,一方面农业文明为唐卡的制作准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文成公主进藏,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布、帛、丝、麻等大量涌入藏区,松赞干布统治期间佛教传人西藏,并对之大力扶持和发展。宗教生活的需要,也催生和发展了唐卡这种绘画艺术。
文化特征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画幅大小不一,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不足零点一平方米。其强调在画面上看得多、看得全、看得远、看得细,即所谓在画中有可行者、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画中突出中心为佛教人物或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其他则用散点透视法,近人远人一样高。
制作工序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多在纯棉布上绘制,也有在羊皮上绘制而成的,有丝绣和绸贴丝缝的或版印的单色唐卡,用各色绸缎镶边,面上罩有薄绸和装饰飘带,下端有黄铜和白银装饰的木轴,以便卷展。绘画颜料多为矿物质和金银等。
题材作品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其内容主要表现为:
反映宗教活动内容,有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说法图、宗教寺院、宗教教义、佛教故事和宗教神话等,如释迦牟尼传。
反映历史丝绣唐卡人物的唐卡画,是画家依据真实的历史人物,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如:宗喀巴。
装饰性的唐卡画,常有描绘须弥山和七大洲等富有幻想性的宇宙图形,又有描绘极乐世界而显得富丽堂皇的天堂图景。
实用性教材画,是用来配合藏医教学所做的画。
装饰欣赏画,主要是以山石流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亭台楼阁、吉祥八宝等为内容的画。主要内容有: 《释迦牟尼画像》《十六罗汉像》《时轮金刚像》《白渡母像》《十二护法女神》等。
代表作品有《十世班禅》《吞弥桑布扎》《南海观音》《释迦牟尼》《财宝天王》《千手千眼观世音》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在藏族民俗和宗教艺术的研究中显示出较高的参考价值。
传承状况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在师徒授受过程中缺乏继承和挖掘意识,导致其传承和发展出现问题,亟待解决。
传承人物
九麦,男,1936年6月出生,藏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希热布,男,1961年8月出生,藏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交巴加布,男,藏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夏河县拉卜楞摩尼宝藏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获得“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解除原保护单位资格、重新认定夏河县文化馆为保护单位。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4年1月16日,“中国甘肃甘南藏族文化唐卡展”在首尔开幕,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作品参与展示。
2017年11月23日,“甘南唐卡”展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开展,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作品参与展示。
荣誉表彰
2010年8月,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作品《十八罗汉渡水图》获第三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暨热贡唐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三等奖。
2015年9月,红卡带彩文殊菩萨三尊佛在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评展中获一等奖。
2015年10月,唐卡药师佛极乐世界在第七届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评展中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