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盖古城位于
黄河南岸贵德县新街乡原藏盖村二社西北,北距县城45公里。东临塔哇河滩,南靠大山,西隔莫渠河与歪拉山相连。古城建于南山根一个三角形台地上。
夯土层厚0.20米。城内出土文物有筒瓦、板瓦、
陶纺轮、四耳罐等陶器残片及打制石器等,据当地群众说还出土有兵器、盔甲、铁犁等。1987年
海南州群艺馆调查后定为唐代完秀城,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从古籍记载看,疑为汉代建威城。现考辩如下。
据《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可知,
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秋,烧当羌酋迷吾与弟号吾率部落犯汉,进攻陇西界,郡督烽掾李章活捉号吾,号吾投降,众羌即散,各归故地。当时的护羌校尉傅育恐失朝廷信用,故欲伐烧当羌。次年,傅育奏准请陇西、张掖、
酒泉三郡太守各五千人。他们未来得及合兵,而傅育自领汉阳、金城五千兵,单独进军,迷吾闻之,徒卢落去。于是傅育选精兵三千穷追,夜至迷吾数里的“建威南三兜谷”,准备翌晨攻击,不料迷吾设伏夜袭,傅育战死,汉军败走。这“建威”与“归义”一样,是后来大小榆谷屯田区域名之一,它与归义相应并存,则为当是黄河南岸即贵德或其近旁的城塞了,而三兜谷又在它的南边,就是沿大榆谷(贵德西河——引日本佐膝长文章)向南溯上游地带,即莫渠(Mo chu)、塔卡尔谷(Brdg dkar hah)、无名川等三川在一起会流的附近。假若三兜是Sa rdo,意思则是“多沙砾的土地,该地是西倾山北方的草原地带”。《
青海地方史志研究》1983年2期载日本佐膝长著,梁今知译《后汉羌族的活动(一)》
汉和帝永元五年(93年),护羌校尉贯友打败居住在大小榆谷的羌酋迷唐,“收麦数万斛”,永元十三年(101年),迷唐又犯汉,酒泉太守周鲔代理校尉,与金城太守侯霸合兵,彻底击败迷唐,其种人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至此,东汉彻底击溃烧当羌,使“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无复羌寇”。次年,汉俞麋相曹风向汉和帝上奏:咱建武以来,其侵犯者,从烧当羌起,因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饶于田畜,北阻大河,地形险固,又有西海鱼盐之利,每胁诱众羌为乱。值此,迷唐遗败远走。宜及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和帝即任曹风为金城西部都尉,治龙耆(即王莽时西海郡治,今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遂率将士出守。后来金城长史上官鸿奏准在归义和建威两处屯田二十七部。护羌校尉侯霸也奏准在……逢留河地区(今贵德县黄河北部)增加屯田二部。看来屯田地都在贵德附近,即今贵德县的黄河两岸。
从上述贯友打败居住在大、小榆谷的羌人时“收麦数万斛”及曹凤之言看,这大、小榆谷地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东汉已经相当发达。故此地是黄河上游曲沟以东,除贵德一带别无他处。这是因为贵德地区自然条件在青海省中也是极为优越,是得天独厚的农产区,至今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小麦亩产最高产区,即大面积亩产超千斤,亦为全省六大商品粮基地之一。素有青海“小江南”之称。因此,上述建威与归义一样,是汉军在大小榆谷的屯田区域。屯田势必以土地的广阔及优劣为前提的,因贵德的自然条件是优越无疑了,其周围又有广阔的土地潜力。如今在贵德及其邻县贵南等地的平缓山坡和滩地上,留有可辩的田垅、渠道的遗迹,疑为汉代以来大量屯田的历史见证。又从大小榆谷地名看,顾名思义为生长着茂盛榆树的沟谷而命名,至今贵德三河地区同样生长着茂盛的大榆树。但在贵德以西地区根本见不到生长着的大榆树。
同时,更重要的建威同归义又是汉军的军事据点,按曹凤言是要巩固二榆谷地方,以阻河曲西羌部落的东进。故藏格古城,即为建威城,真是这一屏障,其城址与归义城一样,背靠大山,左右及前方是深河谷,是异地同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城池。
此外,1987年海南州群艺馆定藏盖古城为唐代宛秀城。这与史书记载的方位不符。《元和志》卷三九记载:威胜军,在积石军(即今贵德县城)西八十里,即宛肃城。其址在今贵德县西八十里的贵南县沙沟乡一带。而藏盖古城在今贵德县城南80里,故藏盖古城为汉代建威城。再加之出土文物陶纺轮是汉代及前的遗物,绝不会是自汉代数百年后的唐军所用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