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县牛歌戏
偶歌
牛歌戏,据传发端于藤县象棋镇道家村。相传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的徵侧姐妹造反,自立为王。第二年,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发兵南征交趾徵侧、徵腻之叛,后至藤州(今藤县)分兵两路,一路沿浔江溯流直上邕州(今南宁市),至古万寨(今扶绥县)、崇左前往;一路沿北流河而上北流,出钦州、防城前往。沿北流河这一路,兵至窦家寨,遇山洪暴发,江河横溢,旬月兵不能发,遂以石山窦穴为营,以洞穴居兵。兵闲无事,遣二人歌赋作舞,配二胡锣鼓为乐,又邀俚人山歌助兴,曰“偶歌”(“偶”、“牛”土语同音),中原文化与土著民风融合,是以“牛歌戏”之发端。他们带来的中原语言与古百越语互相吸收,逐渐形成了一支新的方言——藤县白话,牛歌戏也只在土白话地区流行。
艺术形式
牛歌戏在窦家寨周边传播,均以本地土白话(属粤语语系)演唱,走文雅一路,唱词比较文雅、含蓄,唱腔生动、戏剧化,大量采用丰富形象的群众化语言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双关等修辞方法,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受群众喜爱并广泛流传。
艺术特色
牛歌戏极具民间艺术特色。它的演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动作、布景十分简单,道具也不多,有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和固定的表演程式。原始的牛歌戏演出并没有剧本,而是由一个有文化的点场人,向演员讲述剧中的故事情节,扮演的人物角色即自己思考和设计所扮演角色的台词和唱词,角色的动作则由演员自我发挥。原始的牛歌戏在演出正本戏前,往往演员要唱一大段喜庆祝贺的唱词,久而久之形成了规矩。表演特点是以唱为主,念白只是作为唱之不足的补充。唱词大量采用丰富形象的群众化语言,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双关等修辞方法,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群众喜爱和流传。
参考资料
藤县牛歌戏.广西藤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9 15:26
目录
概述
艺术形式
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