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黄檀(学名:Dalbergia hancei Benth)是豆科、黄檀属藤本植物。枝纤细,幼枝略被柔毛。羽状复叶;托叶膜质,披针形,早落;小叶较小狭长圆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钝或圆,微缺,基部圆或阔楔形,嫩时两面被伏贴疏柔毛,成长时上面无毛。总状花序远较复叶短,数个总状花序常再集成腋生短圆锥花序;基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阔钟状,萼齿短,阔三角形;花冠绿白色,各瓣均具长柄。荚果扁平,长圆形或带状;种子肾形,极扁平。花期4-5月。
形态特征
藤本。枝纤细,
幼枝略被柔毛,小枝有时变钩状或旋扭。
羽状复叶长5-8厘米;
托叶膜质,披针形,早落;小叶3-6对,较小狭长圆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0-20毫米,宽5-10毫米,先端钝或圆,微缺,基部圆或阔楔形,嫩时两面被伏贴疏柔毛,成长时上面无毛。
总状花序远较复叶短,幼时包藏于舟状、覆瓦状排列、早落的
苞片内,数个总状花序常再集成腋生短
圆锥花序;花梗长1-2毫米,与
花萼和
小苞片同被褐色短茸毛;基生小苞片卵形,副萼状小苞片披针形,均早落;花萼阔钟状,长约3毫米,萼齿短,阔三角形,除最下1枚先端急尖外,其余的均钝或圆,具缘毛;花冠绿白色,芳香,长约6毫米,各瓣均具长柄,
旗瓣椭圆形,基部两侧稍呈截形,具耳,中间渐狭下延而成一瓣柄,
翼瓣与
龙骨瓣长圆形;
雄蕊9,单体,有时10枚,其中1枚对着旗瓣;子房线形,除腹缝略具缘毛外,其余无毛,具短的子房柄,花柱稍长,柱头小。
荚果扁平,长圆形或带状,无毛,长3-7厘米,宽8-14毫米,基部收缩为一细果颈,通常有1粒种子,稀2-4粒;种子肾形,极扁平,长约8毫米,宽约5毫米。花期4-5月。
近种区别
藤黄檀与
红果黄檀(Dalbergia tsoi Merr. & Chun)近似,区别为:红果黄檀花较小,花苞片宿存;荚果干时呈红褐色,果瓣有凸起粗网纹。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灌丛中或山谷溪旁,海拔50-400米。日照宜充足;喜高温、多湿的气候、耐旱。耐瘠,但以土层深厚且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泰国、越南也有分布。
育植技术
播种繁殖,春至夏季为适期,春至夏季为生育盛期,水分要充足。夏、秋季施肥1次。早春应整枝修剪1次。
主要价值
枝叶茂盛,叶色青翠,花香宜人,可攀缘花棚、篱墙作庭园垂直绿化。
茎皮纤维供编织。
茎皮含单宁;根、茎入药,能舒筋活络,用治风湿痛,有理气止痛、破积之效。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1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2023年)——附录Ⅱ。
截至2021年,其估计分布范围(EOO)为2063016平方公里,大大超过受威胁类别的阈值。分布广泛,较为常见,种群数量可能众多。
在中国南方的热带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变化是以牺牲天然林为代价增加了橡胶和桉树的种植(Zhu 2017)。与人口增长相关的城市发展也被怀疑是造成森林破碎化的原因之一。然而,该物种分布广泛,既存在于主要生境地,也存在于更受干扰的生境地中(Chenet al. 2010, Taam #603(US))。人们认为,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有任何威胁会影响该物种的灭绝风险,尽管对该物种特有的威胁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证实这一点。
该物种在全球的非原产地中,有5个植物园有迁地引种;在中国,存在于多个保护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