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乌贼,头足纲,乌贼科。胴部盾形。胴长为胴宽的2倍。胴背具许多虎斑。肉鳍较宽,最大宽度略小于胴宽的1/4,位于胴部两侧全缘,在后端分离。无柄腕长度一般为4321,吸盘4行,角质环不具齿。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触腕穗镰刀形,吸盘5-6行,大小不等,其中3-4个特大,其角质环不具齿。内壳椭圆形。记录最大胴长0.43m,最大体重5kg。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沿岸海域。主要作业渔场在南海、印度洋沿岸和亚丁湾海域。年最高产量超过1万吨,主要为鲜食。
形态特征
。
分布
分布在印度洋-大西洋海域,具体为安达曼海至中国南海、东海、台湾,日本、印度尼西亚东部、澳大利亚北部和西北部、红海、阿拉伯海向南至桑给巴尔岛和马达加斯加岛。
生活习性
暖水性较强,主要生活于亚热带和热带海域。冬季在百米左右的深水区越冬,春季集群游来浅水区交配、产卵;并有明显的趋光性。渔民利用其追偶、争偶的习性,使用四角敷网,上缚活的雌体和雄体各一只,放入海中,配以灯光,诱集前来的虎斑鸟贼。在南海,本种常与白斑乌贼和拟目乌贼栖居一起。
浅海性底栖种,栖息于沿岸至110m水层,而40m以上水层群体较为密集,尤其繁殖季节,当其向岸洄游时,多密集于浅水海域。喜高温,高盐,最大群体聚集于高温高盐的亚丁湾,冬天的表温达24-25℃,100m水层的温度也达20-24℃,盐度超过35.虎斑乌贼以甲壳类和各类小型底栖鱼类为食,同类残食现象普遍;其自身主要为底栖鱼类的猎食对象。
繁殖习性
营养价值
野生虎斑乌贼5种组织中,水分含量为60.12%~78.33%,各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质含量为31.47%~77.93%,表现为肌肉(77.93%)>卵巢(62.39%)>副缠卵腺(58.62%)>缠卵腺(57.64%)>肝脏(31.47%),各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粗灰分含量为1.26%~3.18%,除肌肉与缠卵腺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以副缠卵腺最高,肝脏最低;粗脂肪含量为2.46%~12.82%,表现为肝脏(12.82%)>缠卵腺(4.80%)>副缠卵腺(3.42%)>肌肉(3.14%)>卵巢(2.46%),除肌肉与副缠卵腺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野生虎斑乌贼5种组织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总氨基酸(TAA)含量为27.68%~77.87%,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13.60%~31.80%;共检出26种脂肪酸,包括12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中PUFA含量为27.48%~54.15%,以肝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织(P<0.05),具体为缠卵腺(54.15%)>肌肉(47.74%)>卵巢(45.50%)>副缠卵腺(41.49%)>肝脏(27.48%);C20∶5n3(EPA)含量为6.72%~16.03%,C22∶6n3(DHA)含量为12.79%~32.20%。由此得出,野生虎斑乌贼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氨基酸含量高且种类齐全、PUFA含量丰富(尤其是富含EPA和DHA)、营养价值较高的头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