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张声势
汉语成语
虚张声势(拼音:为xū zhāng shēng s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
成语出处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虚张声势”。
成语故事
西汉景帝时,李广为上郡太守。当时匈奴入侵上郡,景帝派宠幸之臣到上郡,助李广带兵击匈奴。
一天,该臣与骑从十余人外出游猎,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开战,随从尽死,仅该臣一人被射伤逃至李广军营。李广说:“一定是射雕的匈奴人。”乃率百余骑兵追击那三个匈奴人,三人因无马步行,行数十里被李广追上,果然是射雕的匈奴人,李广杀死其中二人,活捉一人。将活捉的匈奴人带上附近小山,突然发现不远处有数行匈奴骑兵。匈奴骑兵也看见了李广他们,认为是汉朝的诱敌之兵,于是上山布阵。
李广的随从们非常害怕,想赶快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大军数十里,这样逃跑,匈奴骑兵一定追杀过来,那我们就完蛋了。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匈奴兵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一定不敢袭击我们。”李广命令士兵继续往前靠近,又下令解下马鞍。随从们说:“敌人这么多,解下马鞍,万一情况紧急,怎么办?”李广说:“解下马鞍,可以让匈奴兵更加坚信我们是诱敌之兵。”匈奴兵中一骑白马之将出阵,李广上马带十余人追杀,射死骑白马之敌将,仍然回到原地,解下马鞍,让马卧下休息。直到天黑,匈奴兵始终怀疑,不敢前进,又恐怕汉朝有伏兵在附近会乘黑夜进攻,于半夜时退兵后撤。
第二天天亮后,李广才带领随从回到大军营中。
成语寓意
汉名将李广,以他的过人智谋,以及惊人的勇气,故布疑阵,让生性多疑的匈奴兵猜不透虚实,以至上当。可是,李广毕竟只有一个,而现实当中,虚张声势的人,却通常不是因为他们有李广的智勇双全,而是因为他们内心里充满了恐惧。一些自以为聪明绝顶的人,在遇到强大敌人,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摆出一派无所不能的姿态,仿佛自己是天神下凡。然而这恰恰显示出了自己内心里面,最深层次的无助与惧怕。人们在困难面前,需要的不是向别人虚张声势,最重要的就是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冲破恐惧的枷锁。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虚张声势”指大造声势,借以吓人。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都只是虚张声势,止不过故意穷忙。”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干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要虚张声势,惊唬而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4 11:0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