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国跃,博士,研究员,研究
瓢虫等
鞘翅目昆虫分类及其利用。现任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
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199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997年入选“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虞国跃毕业于
浙江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留校任教四年后,1987年考入
华南农业大学,主修昆虫学,导师
庞雄飞院士。1992年虞国跃博士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工作,针对
天敌昆虫的分类及其利用方面的课题开始了全面系统的研究。199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完成了“非滞育性瓢虫防治温室害虫的理论和实践”项目的研究。
他发现,北方保护蔬菜面积越来越大,
蚜虫等危害加剧。但秋冬季节,像
异色瓢虫这样的天敌已进入滞育状态,即不产卵,偶尔取食,食量很小。通过研究,他发现在异色瓢虫的敏感期,给予适宜的光照和食物,瓢虫便不会进入滞育状态,可持续捕食蚜虫并产卵繁殖。他的发现在利用蚜虫和培养液饲养异色瓢虫的技术和方法上具有创新性。
通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虞国跃研究员在天敌昆虫
瓢虫科及方头甲科昆虫的分类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2002年已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26篇用英文撰写,其中数篇多次被SCI引用并收录。共发表鞘翅目昆虫新种101种,曾多次受邀到海外进行学术交流。
他对我国许多地区做过瓢虫区系的深入研究工作,特别是对
台湾瓢虫的研究。他在未到过台湾的情况下,从国外借阅台湾产的瓢虫标本,详细研究台湾的瓢虫,并于1999年在台湾出版了《
台湾瓢虫彩色图鉴》一书。次年,应邀赴台湾作了为期三个月的学术研究。他对铁杉球蚜捕食性瓢虫的研究同样取得了重要成果。在采集到的54种瓢虫中,25种是科学上新发现的物种,其中3种小毛瓢虫已越洋输入美国,用于当地铁杉球蚜的生物防治。他提出的有关铁杉球蚜生物防治的建议,被美国同行所接受,并付诸实施。
虞国跃研究员作为昆虫专家,针对
天敌昆虫的科学利用问题,指出现行的一些不科学的措施,一些见解颇为新颖。他说:“不少害虫是人为造成的,如在北京地区出现的一些蚜虫大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天敌昆虫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喷洒的广谱性化学杀虫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搭上了其天敌的性命,没有了天敌,害虫的繁殖更快;有些本来不是害虫,由于没了天敌,数量大增而造成虫害。”他还特别强调非作物生境和城市中野生杂草的生态作用,即杂草在害虫的自然控制中和在北方减少扬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观点一经提出即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好评。
虞国跃研究员自2001年担任所长以来,在主持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生态科普教育宣传工作。由于他的材料丰富,用生动优美的图片来佐证他的想法和观点,他撰写的科普宣传材料和文章图文并茂、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