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根腐病是由茄镰孢蚕豆专化型引起的、发生在
蚕豆的病害。主要危害根。根染病,发病初始主根和侧根表现为水渍状,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毛根上有红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可致全根部呈现红褐色或黑褐色腐烂,侧根枯朽,皮层易脱离。病部以上茎叶干枯,田间湿度高时,烂根表面有致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蚕豆根腐病病原为茄镰孢蚕豆专化型(学名: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 sp. fabae Yu et Fang),属
半知菌亚门真菌。小型分生孢子着生在不规则分枝的
分生孢子梗上,卵圆形、长圆形或短杆状,单胞,大小6.6微米×2.1微米;少数有1个隔膜,大小12.8微米×26微米。
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稍弯曲,0-6个隔膜,典型的是3个隔膜,大小34.8微米×5.2微米。菌核细小,
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多数单胞球形或椭圆形,大小10.6微米×10微米,少数具1-2个隔膜,孤生,有时连成短链状,表面光滑或略起皱。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28℃;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8-20℃,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蚕豆成株至开花结荚期。发病潜育期7-15天。
一般情况下,蚕豆根腐病发病过程主要分为以下2个阶段:根腐,主要表现为根颜色的变化,初期蚕豆主根以及须根颜色变化为由红色变为褐黑色,其中须根会逐渐死亡;产生茎基腐,这种茎基腐主要是由病原菌扩展而来的,茎秆部位逐渐出现颜色变化,由健康的绿色逐渐变为水浸状,最终变为黑色。如果出现适合的发病条件,发病过程只出现1个阶段,也就是第1阶段,表现为蚕豆植株青枯,没有蚕豆产量。而发病的2个阶段都发生时,蚕豆植株长势较弱,但是可以结荚,但是蚕豆产量是非常低的。
蚕豆根腐病对于蚕豆苗期到花期都会出现危害,在苗期的发病相对而言是比较重的。如果蚕豆幼苗出现病害,主要表现为叶色发黄、萎蔫,逐渐出现烂根死苗的现象,如果病害程度较轻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断苗断行,但是如果发病程度较为严重则很可能出现成片甚至全田毁坏。而蚕豆成株出现病害主要表现为上部叶片呈黄绿色,萎凋下垂,虽然蚕豆叶片不会出现脱落现象,但是病株的长势较为矮小,植株很容易被拔起,蚕豆根部变黑,须根变少,主根的状态较为短小并且呈现黑褐色。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传播,从寄主根部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植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和农具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此外,种子带菌传播也是蚕豆根腐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途径。
土壤湿度是诱发蚕豆基腐病最主要的因素。田块灌水后,病原菌快速繁殖,侵染蚕豆根系和茎基部,引起蚕豆发病严重。土壤温度也是关键因素,当土温达到15℃时,病株开始表现症状,土温愈高,发病愈严重,当土温达到25℃或以上时,病株常迅速枯死。在肥力贫瘠的土壤中种植蚕豆,因真菌数少,易促生蚕豆根腐病。在弱酸性土壤中种植蚕豆,因带菌植株更易发病。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蚕豆根腐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5月间。年度间早春温度偏低、多阴雨、光照时数少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土质黏重偏酸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力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蚕豆根腐病分级标准:0级,根部未腐烂;1级,根部腐烂面积占整个根部的1/4;2级,根部腐烂面积占整个根部的1/4-1/2;3级,根部腐烂面积占整个根部的1/2-3/4;4级,根部腐烂面积占整个根部的3/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