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毒病
植物病害
蚕豆病毒病是由菜豆黄斑花叶病毒、蚕豆萎缩病毒等7种病毒引起的、发生在蚕豆的病害。该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在田间主要表现出两种症状,即花叶型和黄化型。
病原特征
蚕豆病毒病主要由菜豆黄斑花叶病毒(Bean yellom mosaicvirus,简称BYMT)和蚕豆萎缩病毒(Broad bena wilt virus,简称BBWV)等7种病毒侵染所致。病毒喜温暖较旱的环境,适宜温度范围为5-22℃;最适环境温度为10-18℃,相对湿度70%以下。发病潜育期20-50天。
为害症状
蚕豆病毒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在田间主要表现出两种症状,即黄化和花叶。
分布范围
在中国,蚕豆病毒病分布很广,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南方比北方重,特别是长江流域各省甚为普遍。
侵染循环
病毒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能吸附在种子上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通过种子带菌传病的病苗率在1%左右,以后主要通过蚜虫及汁液接触传播至健康的寄主植物上,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规律
幼苗高10-13.3厘米即能发病,3-4月间,被害植株停止生长发育,随气温升高病势逐渐加重。如未经选种、播期过早、治蚜较差,则发病较重。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蚕豆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2-5月、10-12月上旬。年度间晚秋至初冬温度偏高、蚜虫多发的年份发生重;早春少雨或温度偏高、蚕豆苗期蚜虫多发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早、肥水不足、生长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0-12-15 21:39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