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陵园位于山东省
阳谷县十五里园镇,由
中央电视台总美工钱运选规划设计。
历史沿革
据《汉地理志》,其墓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现今山东
汶上县南旺镇),冢高五丈。秦汉之际,居民由常以十月祭之,必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之蚩尤旗。蚩尤战败于轩辕后,逃淮岱冀兖之地。史料所载的城于涿鹿宅于淮岱,迁徙往来,号令天下(岱,古指泰山;兖,古指兖州,即今兖州市),说明蚩尤被炎黄打败后的势力范围和生存空间已缩小到
泰山、
兖州、汶上、
东平、巨野一带。《史记》二十八卷载“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东平陆即今山东汶上县,阚乡,今汶上南旺镇)。
据史书记载,寿张原名寿良县,至东汉时因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叔叔刘良,更名为寿张县。三国时期,寿张县属东平国。1964年,寿张县建制撤销,以金堤为界,金堤以北的张秋、十五里园、寿张、李台等四个乡镇划归阳谷县至今。
从行政区划资料来看,今天的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自春秋、秦汉、三国时期到1964年期间,一直属寿张县管辖。所以史书上关于“寿张有蚩尤祠”的记载,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1994年,山东省东方研究所所长
张学海先生主持对阚城遗址和蚩尤冢进行了考古发掘,将其定为龙山文化遗址,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7月,又进一步进行考古勘探:阚城乡遗址为长椭圆形,呈东北—西南方向,四边向外突起,东西长约四百米,南北宽约一百五十米,总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城垣顶宽六米,被埋在地下,距地表最浅处一点九米,最深处二点三米。蚩尤冢位于阚乡城正中,地上部分高四点一米,地下淤埋部分深三点五米,总高度为七点六米。地上部分基部东西长五十米,南北宽四十六米,面积约二千三百平方米。分三个文化层:最上层为汉代文化,约厚一点五米;中间层为龙山文化,约厚三点八米;最底层为大汶口文化后期。考古发现与史料记载相符,与黄帝、炎帝、蚩尤年代一致。
建筑结构
蚩尤陵园占地面积105亩,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由南至北中轴线上有九座建筑,分别是:陵门、蚩尤铜像、南阙门、祭坛、宝殿、北阙门、碑亭、陵寝、阙楼。两侧对称为碑廊、展览馆。
冢前有纪念碑,碑高4.3米,宽1.2米,厚0.3米。碑文“蚩尤冢”三个大字为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贵州省原省长、贵州省苗学会原会长
王朝文先生于2007年5月题写。纪念碑两侧各有高4.3米的碑亭一座。西侧亭内的碑文介绍了蚩尤冢的发现与认定。
基部约50米见方,上部为半球形隆起。1974、1994、2006年分别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冢的高度为7.6米,其中地上部分高4.1米,地下部分高3.5米。最下层2.1米为大汶口文化(兼有少量仰韶文化),中间4米为龙山文化,最上层1.5米为汉朝时期的文化。冢外有一座东南西北方向宽150米、西南东北方向长4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城。
主要建筑
陵门
跨过陵前10米宽小河,桥长18米,桥宽8米,花岗石效果。
陵门:采用汉阙组合式,由两个重檐阙和四个单檐阙组成三个门,中间主门可开关闭式,门洞宽4米,高4.6米,门框为汉式刻图案,门扇上镶铜质图案装饰,门梁上悬挂《蚩尤陵》大匾额。两边均有栅栏式大门,用于平时游客的出入,陵门总长为26米,主阙顶高为8.6米,门前距桥30米,东西达70米,东道由东西两侧绕行,陵门前形成广场。
蚩尤铜像
蚩尤铜像立于2010年10月26日,全部由纯铜制作,重约4.5吨,高10.8米,其中底座2米多,像高8米多,此像中的蚩尤头饰牛角,手持大圭(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只有部落首领才能持圭),腰挂火镰石(击石取火之用),此像中的蚩尤高大威猛,棱角分明,展现了五千年前部落首领的风采!铜像所用铜为国家级重点企业
阳谷祥光铜业捐献,表达了阳谷县人民对始祖蚩尤的敬仰之情!
祭祀区
由蚩尤塑像向北20米,台基南北长达100米,东西宽62米,占地6200平米,台高56公分,分为四级踏步登台,表面均用毛面花岗岩石铺面砌筑。香炉上的图案为上古时期蚩尤部落的图腾,宝殿内有蚩尤坐像,龙山时期文物展览品(该文物为陈列复制品,真品在县文化馆保存)。
陵寝区
在宝殿后面,是陵寝区,让我们先看蚩尤冢碑,此碑最能确定蚩尤冢在此地的原因。《汉书·地理志》载:寿张,蚩尤祠在西北洓上。洓与济相通,西北洓上意为在济水之西北。《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
寿张县阚乡城中。”《十三州志》载:寿张有蚩尤祠。宋代诗人王奕曾与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自西汉臵寿张县(时谓寿良)至公元一九六四年撤销,此地域一直属寿张县所辖。据史籍记载、考古发掘、民间调查,综合认定,此处为蚩尤首级冢。
《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曰:‘蚩尤旗’”。“十月一”祭祀活动在当地仍风靡,称“鬼节”或“送寒衣节”。黄河下游平原四季分明,到了冬天,生人害冷,于是有了“送寒衣”祭祀先祖的礼仪。今天参加祭祀的未必是蚩尤后裔,但体现的是民族大融合的相互包容和文化认同。“十月一”鬼节祭祀乃蚩尤时代人神沟通的“巫鬼教”的遗风。
官方论断
古文献记载,五千年前,
涿鹿之战,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蚩尤战败身死,遭肢解,头颅和躯干被分开埋葬。
在当今可见的史料中,记载蚩尤埋葬地较为明晰的指向有两处。从三国时期魏国人王象等撰写的《皇览·冢墓记》来看,蚩尤首级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埋葬其躯干的地方在“山阳郡巨野重聚”。
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的娘娘庙堌堆,就是蚩尤躯干埋葬之地,这一点在几年前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代表死者主体的首级冢到底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却似乎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蚩尤的坟墓绝不止一处,历史上就曾有“四冢磔蚩尤”(注:磔,古代的酷刑,把肢体分裂)之说。
(一)涿鹿争雄身战死 首级墓冢今安在
在“
涿鹿大战”中,黄帝打败并擒杀蚩尤后,为什么会将其残忍分尸呢?专家分析说,这里似乎反映出黄帝的残暴不仁,但实际上也可以看出黄帝对死后的蚩尤仍然十分害怕。因为传言蚩尤是蛇的化身,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所以黄帝就把他分尸数段,以防其靠自身法力再复活。
蚩尤遭肢解后的尸骨既然被分别埋葬,那么到底都埋在了哪些地方、共有几处坟墓,可谓众说纷纭。除了《皇览·冢墓记》记载的“寿张”、“
巨野”这两个地方以外,口头传说却未见记载的“蚩尤冢”还有山东汶上县、河北涿鹿县、河南台前县、河南濮阳县、山西运城盐湖区等地,这些地方的“蚩尤冢”,都有坟墓堆土,有的规模还不小。
墓冢之多,至少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它们印证了史书上关于蚩尤死后“身首异处,故别葬之”的记载;另一方面,也表明后世人们对蚩尤非常敬仰,几千年来一直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当然,这也不排除以讹传讹。专家认为,仅仅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蚩尤冢”不足为信,其中《皇览·冢墓记》的记载最具权威和可信度。
《皇览》成书于三国时期,是魏文帝
曹丕命人编纂的。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从多种古籍中辑录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主要供皇帝阅览的资料书,其规模约有800万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不过,此书记载的这两个地名距今一千多年,中间历经朝代更迭变迁,到如今,它们的具体位置又在哪呢?
(二)九黎部族“大本营” 蚩尤叶落归根处
蚩尤躯干葬地何方,以前早有答案,即现在的菏泽市巨野县的娘娘庙堌堆。至于人们多年来苦苦寻找的蚩尤首级冢所在位置,直到2006年才被揭开神秘面纱。
2006年10月,来自
文化部、中国社科院、
北京大学、
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社科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院、湖南省社科院、
山东大学、
兰州大学等单位的20多名文史界专家学者汇聚山东
阳谷县,对蚩尤文化进行深入研讨。
也就是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个尘封几千年的谜团被抽丝剥茧层层揭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文献记载、考古发掘、民俗遗风等方面均证实,蚩尤首级冢就是位于今天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东的皇姑冢!
《皇览》里面提到的“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就是如今的阳谷县十五里园镇所在地。
据史书记载,寿张原名“寿良县”,至东汉时因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叔叔刘良,更名为“寿张县”。三国时期,寿张县属东平国。1964年,寿张县建制撤销,以金堤为界,金堤以北的张秋、十五里园、寿张、李台等四个(公社)乡镇划归阳谷县至今。从行政区划资料来看,今天的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自春秋、秦汉、三国时期到1964年期间,一直属寿张县管辖。所以,蚩尤首级冢无疑应该就在今阳谷县地域。
那么,既然蚩尤在涿鹿战死,又为何又被葬在千里之外的山东阳谷呢?
当年,蚩尤九黎主要生活在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一带,而地处冀、鲁、豫交界处的阳谷,乃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曾是该部落联盟的中心区域。
古人战死,首级为验证身份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代表死者的主体。俗话说“叶落归根”,蚩尤战败身死之后,其首级被埋在本部族的“大本营”,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既然阳谷是蚩尤的活动中心区域,那么这里就应该有他的“都城”。而非常巧合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人员在皇姑冢周围发现一座
龙山文化古城址。
据当年参与考古挖掘的专家介绍,该城为长椭圆形,呈东北——西南方向,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5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城墙被埋在地下,距地表最浅处约1.9米,最深处约2.3米。因为历史上黄河曾数次决口,这座古城才被埋在地下。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史证资料,专家认为,该龙山文化古城址就是《皇览》中提到的“阚乡城”。而皇姑冢就坐落在这座古城的中心,它是一个高约4.5米、占地面积约8500平方米的大土丘,上面覆盖着苍郁的草木。
1973年山东省开展文物普查时,在皇姑冢下发掘出了大量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1992年6月,皇姑冢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古城建成年代和皇姑冢成冢时间都在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交汇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正是蚩尤生活的年代。
地理方位、成冢年代、墓冢规格等诸多方面,几乎天衣无缝地印证了阳谷县十五里园镇的“皇姑冢”就是《皇览》中所说的“寿张县阚乡城中”之“蚩尤冢”这一论断。
(三)皇姑冢内无皇姑 祖神长眠五千年
被专家认定是蚩尤首级冢的这个土丘,周围的百姓此前都称它为“皇姑冢”,而实际情况是,里面并未葬有皇姑。个中又有怎样的曲折故事呢?
在叶街村的村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相传,隋唐之际,此处原是一片森林,人烟稀少。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遇疾,途经此处,被一少妇营救,并认其幼女为义女。后李世民称帝,欲接少妇母女进京,幼女却已病故,遂以皇姑之仪厚葬于此,人称皇姑冢。”
“皇姑冢内埋皇姑的说法,纯属误传。”专家表示,这毕竟是传说,没有真凭实据,他们查遍了《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找到能印证该说法的记载。更何况,考古发掘已经证实皇姑冢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墓冢,而这个年代要比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早很多。
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传说是后人牵强附会之作,并不可信。
史书上记载,从元代开始到明代中期,由于战争、水旱、蝗疫等因素,造成皇姑冢周围方圆千百里的居民死的死,逃的逃,渺无人烟,这一片土地沦为蛮荒之地。
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出现断层。
后来,从外地迁徙来的人们因为对新迁址原来的地名知之甚少,遂以自己的姓氏或新迁址的地貌特征起村名。而蚩尤首级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变成了“皇姑冢”。
皇姑冢下有一自然村叫“皇姑冢村”,该村目前被分为两个行政村,分别是叶街村和张街村。叶街村叶氏家族族长回忆说,明朝永乐年间,一些本是南昌的叶姓居民随朱棣北伐军来到阳谷,看到运河畔有一古冢,视为风水宝地,便傍冢建村,定居下来。这便是叶街村的由来。
张街村又是怎么来的呢?据张街村张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先民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村里的先民们觉得,村旁的这个大土丘从规模上来看,像是古代帝王的墓冢,便给村子起名为“皇古冢”,后来又改为“皇姑冢”,并且还为这个名字杜撰了一个“村妇救皇帝”的美丽传说。
专家表示,事实上,蚩尤冢被讹传为“皇姑冢”这个现象并没有什么稀奇,古地名中以讹传讹的情况相当多,远的不说,就说埋葬蚩尤躯干的地方吧,不也被讹称为“娘娘庙堌堆”吗?
不管怎么说,蚩尤首级冢葬地之谜于今大白于天下,这让多年来孜孜研究蚩尤的众多专家学者深感欣慰。而对于苗族人民来说,这更是一件大喜事,他们几千年未了的心愿终得实现。
如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贵州省原省长、贵州省苗学会会长王朝文题写碑名的“蚩尤冢”石碑,已被立于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东的皇姑冢前。至此,这个被人们误称了几百年“皇姑冢”的土丘,终于迎来了复用真名的这一天。而那段曾在中国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沉寂几千年的关于蚩尤的传奇,也将重新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四)蚩尤葬于阳谷的旁证
专家称,“蚩尤首级冢就在阳谷”这个观点,不仅仅有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支持,还有民间传说、古诗和民俗遗风方面的佐证,理由充分,令人信服。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段宝林曾说,研究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史,不能忽视对于民间文学和民俗的总结和研究。民俗的东西,虽然难免会有幻想、神化的成分,但它们表述的基本事实、表达的基本感情当较古老,他们往往就是历史最真实的反映。
一个传说·一首古诗·一种民俗
传说:蚩尤喝退风雨二神
很久以来,阳谷民间流传着一些关于蚩尤冢的故事传说,这只是其中一个。
很久很久以前,黄河在中原大地滚来滚去,泛滥成灾,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经常遭受黄河水的侵袭。鸟飞高枝,水流洼地,一到发大水时,人们就跑到大高堌堆上。
有一年,黄河又发洪水,众人都在大高堌堆上躲避。一天,下着倾盆大雨,呼呼地刮着大风,地下黄河水汹涌澎湃,眼看就要淹没这块高地,人们吓的齐哭乱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天空一道金光闪过,随着一声炸雷,空中传来一声断喝:“呔,大胆风雨小神,竟敢侵占我的圣地,淹我陵墓,还不速速退却”。众人大惊,不由地抬头观看,只见在空中站着一个神人,铜头铁臂,三丈多高,口中吐火,挥动手臂。声音刚落,人们只见洪水哗地一下退去。空中的雷也不响了,电也不闪啦,风也停了,雨也住了。众人齐跪高地,拜谢神仙搭救之恩。过了片刻,一道金光,神人不见了。
当晚,众人梦见神人相告:“我乃九黎之君蚩尤氏,当年我和轩辕氏、神农氏各占一方。当年神农氏侵我领地,向我开战,战我不过,便联合轩辕氏,与我作对。涿鹿大战,我先胜后败,尸身被分开埋葬,此大堌堆内是我的头颅。神农氏、轩辕氏二人,惧怕我的威名,许我在此建冢,我心不服,后经天庭调解,方才平息。今黄河水侵我陵地,你等众人祖祖辈辈为我守坟,逢年过节还按时祭祀我,今见众人有难,不忍心让你们陷于汪洋之中,故喝退风雨二神,以救你等生命,保你们一方平安”。
众人感谢蚩尤救命恩德,故捐资盖起大庙,塑其金身,虔诚供奉,四时香火不断,民人求风有风,求雨有雨,风调雨顺。有病的人喝了所求圣水,吃了圣土,很快就康复如常。据说当时蚩尤冢特别大,方圆上百亩。庙里的蚩尤像高三丈,铜头铁臂,有八条胳膊和八只手,相传能抓天下。大殿两傍是左右廊坊,大殿门前有座戏楼,每年的十月一有庙会。每逢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到这里来烧香许愿,传说千里之外的人也有到此烧香许愿的。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每逢农历的十月初一,都要上坟烧香供奉。只是到了元朝末年,这一带连年开战,人们或死或逃,整家整村的都没了人烟,这里才荒凉了起来,后来的人连里面埋的是谁都不知道了。
阳谷旧城多次被河水冲废,宋代迁来此处,因南有谷山堌堆所阻,再无水患,可见传说久矣。
2、古诗:透露蚩尤葬地
清代钱熙彦编撰的《元诗选·补遗》中,有这样一首元初诗人
王奕的七律诗《
九月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蚩尤一梦四千年,涿鹿如今又不然。栅上悬丝重放下,草门朽骨尚高眠。升乌沉兔人今古,点鹊痴蝉事后先。醉插黄花供一笑,谁知吟客是乔仙。”
王奕在这首诗的题目中提到一个人,名叫申屠伯骥,是元初东平州寿张县学官(即掌管学校教育的官员),他的父亲申屠致远是元朝大臣。王奕与申屠伯骥、申屠致远父子都是好朋友。三人的资料在《新元史·列传》中均可查到。既然历史上真有这么三个人,那么,王奕与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的写照应等同于史籍记载,有很强的可信度。
专家认为,这首诗至少向后人们透露了一些关于蚩尤冢的真实信息:第一,元朝初年,寿张确有蚩尤冢存在。第二,从《皇览》成书的三国魏文帝时期到元初王奕写这首诗,中间间隔漫长的一千多年时光。其间,黄河数次在寿张及其附近州县决口,淹没了很多村庄房屋,而蚩尤冢仍能巍然屹立,说明它的规模很高大,具有帝王墓冢的特征,而不是一般墓冢所能比的。
3、民俗:十月祭祀印证史籍记载
《皇览·冢墓记》提到,蚩尤冢,“民常十月祀之”。这表明在《皇览》成书的三国时期,在蚩尤冢附近一带,就形成了每年十月祭祀蚩尤的习俗。
有意思的是,在当今的阳谷县域及其周边地区,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家家户户也都要上坟烧纸祭祖,就连出嫁的女人都要回娘家上坟。
专家认为,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定与蚩尤有密切关系。正因为阳谷是蚩尤首级葬地,当地长久以来才会形成这样的祭祀习俗。
碑记祭文
蚩尤冢碑记
山东阳谷,东夷之都。城垣环列,光耀远古。伟哉蚩尤,九黎之君,威振华夏,文明先进。首创农耕,牛犁水利。年丰岁熟,金谷满地。食肉者不知其美兮,哂之为“食沙石子”。蚩尤明于天道,守察日月星辰之运行,上观气象,掌执风雨迷雾及阴晴。编订历法,定播种收获之时序,百业兴旺,开肥沃东土而定居。天地人和,法制严明,各得其所。东夷之民,金石齐奏,丝竹谐鸣,龙飞凤舞,欢乐芦笙。杯盘高足,酒香醉人。手工精巧,土陶纺轮。冶铜为兵,戈弩剑戟,铜头铁额,所向披靡。披牛甲上阵,好似“四目六足”,扬尖角 人,观如“人身牛蹄”。与轩辕斗兮,九战而九胜。驰骋四方兮,中原威震。轩辕退守泰山,祈祷求救于上天,得九天玄女之兵书,知克敌制胜之妙法。黄帝联军大和合兮,终转败为胜。涿鹿之野总决战兮,使九黎不敌。蚩尤殉难兮,山崩地裂。殷殷盐池兮,染红鲜血。九黎乃分化为三,南曰三苗,西北归羌,余部留于中原,融入轩辕为将。蚩尤为黄帝兵主战神,雄伟煌煌。黄帝绘蚩尤画像,安定四方。虽史笔昏曲,指王为寇,而盛德不泯,义存祀典。秦皇汉祖祭祀蚩尤,礼节惟恐不周,征战胜利之所系,仰赖战神兵主之祺。蚩尤本阚姓兮,精魂归于阚乡。葬七尺之高岗兮,乃万民敬奉之祖神。冢上绛旗高扬兮,碧空霞飞云腾。冢土崇隆终不减兮,数千年而常青。巍巍乎中华三祖,炎帝黄帝蚩尤,炎帝乃黄帝之兄,蚩尤为炎帝之后。功业万代兮,道贯古今,亿万中华之子,均为三祖苗裔。万姓一家兮,竞争融合,同根同脉兮,和而有异。协和万邦兮,龙腾虎跃,中华文明兮,多元一体。今之阳谷兮,众志成城。高瞻远瞩兮,执政为民。探寻古史,拨乱反正。修整古冢兮,立碑以记伟绩。当今河清海平,改革开放创新,政通人和,直奔小康。龙凤和鸣共舞,神州百花齐放。弘扬中华悠久文化,承续三祖仁德之馨。自强不息兮,风正气清。千秋万代兮,日日维新。五洲四海兮,天下归心。值功成盛典之期,应主事者之殷嘱,用特为文记之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