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
半翅目蝉科昆虫
蚱蝉(学名:Cryptotympana atrata)是半翅目蝉科蚱蝉属昆虫,又名知了、黑蝉。成虫体黑褐色,有光泽;头小;复眼大;头顶有3个黄褐色单眼,排列成三角形;触角刚毛状;中胸发达,背部隆起。前后翅透明;前翅前缘淡黄褐色,基部黑色,亚前缘室黑色;翅脉淡黄色及暗黑色;足淡黄褐色。雄性腹部第1、第2节有鸣器;雌性无鸣器,有听器,腹瓣很不发达,产卵器显著而发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5毫米,头顶到翅端长67-72毫米。体黑色、密被金黄色细短毛,但前胸和中胸背板中央部分毛少光滑。头小,复眼大,头顶有3个黄褐色单眼,排列成三角形,触角刚毛状,中胸发达,背部隆起。卵棱形稍弯,长约2.5毫米,头端比尾端稍尖,乳白色。雌雄个体形状大小相似,只雄虫腹部第1节有发音器。中胸背面后部有“X”形突起,突起部分黄褐色,翅脉基半部黄褐色,往翅端逐渐到黑褐色。翅基部约1/4部分的脉间黑色。足黄褐色,有黑斑,前足腿节内侧的2根刺黑色。
:长椭圆形,长5毫米左右,乳白色,有光泽。
幼虫:体黄白色,头棕色,腹部较大,腹部密生细刺突。幼龄若虫身体多为白色或黄色,很柔软,额显著膨大。老龄若虫体长约35毫米,身体较坚硬、黄褐色,翅芽非常发达,前足为开掘足,自头顶至后胸背中央有一道蜕皮线,为羽化成虫时的开裂线。
:长30毫米,乳白色。
生活习性
蚱蝉主要栖息在阔叶树上,例如杨树、桐树、榆树和各种果树等。春天,越冬若(幼)虫的活动受地温和寄主植物树液的影响。当温度高于10-15℃时,树体汁液开始流动加速,越冬若虫随之向上移动,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继而,随着龄期增长,营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土室,栖居其中。土室壁的一部分附着在植物根上,以便取食。秋去冬来时,则又深入土中,以避寒冷。若虫在土中生活若干年,共蜕皮5次(北美洲东岸森林中的若虫可在地下生活17年之久)。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虫数量最多。成熟若虫于5-8月从土中钻出来,凭着生存的本能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多在夜间20:00-22:00时和早晨4:00-6:00时段,在激素控制下开始蜕变羽化,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蜕皮时身体必须垂直面对树身,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6月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为末期。雌虫不能鸣,称为哑巴蝉,成虫羽化后20天左右,通过刺破树皮吸食树汁进行营养补充后,即可开始交尾产卵,如此周而复始。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和韩国。在中国分布于河北(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廊坊、沧州、邯郸、唐山)、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山东、河南、北京、台湾、广西、安徽、上海、湖南、内蒙古。
繁殖方式
每年7-8月,雌雄成虫交尾(大约持续40-60分钟),1只雄蝉可交配5-8只雌蝉。每只雌蝉可产卵800-1000个。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为末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嫩枝梢上。雌蝉产卵时,先用产卵器刺破树皮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孔,然后产卵于木质部内,每个产卵孔产6-8粒卵。接着飞到另一树枝上产卵,直到将卵产完,完成使命为止。产卵部位以上的枝条很快枯干死亡。越冬卵由枝上落于地面,于次年5-6月份在潮湿的地方孵化为蝉蚁,并随即钻入土中。
养殖技术
成片的桐树、杨树、果树地,由于树根较为密集,足以供给蝉蚁吸食与蜕化所需的营养,不但蝉蚁生长快,而且若虫出土时便于捕捉,其产量可高于零散埋枝的6倍以上。如果土壤贫瘠,应提前施加基肥,后期也应注意追加肥料,以保证蝉正常生殖发育所需的营养。
每年7月中下旬至10月底,正是蝉产卵最旺盛的季节,此时剪下蝉产卵的树枝(剪掉产卵枝条,不仅不会影响树木的生长,还能促使剪断部位发出新的生长点),捆成小捆(两头离产卵段20厘米),立插于盛有湿润泥土的器具内以保持树枝的水分。在每棵树下距离树根部30厘米处,挖深40厘米、长30厘米的坑以备埋枝。
每天勤观察卵枝上卵的变化情况,如发现即将蜕化成蝉蚁的枝条,应及时埋入坑中,每坑可埋1-2根卵枝,每平方米可埋2-3根卵枝,土壤发干时要及时用水洒湿。争取在10月底前后埋完,若埋枝过晚,越冬卵抵抗能力减弱,成活率降低,产出量自然也低,且在地下生存的时间更长。这种方法要比未蜕化为蝉蚁前埋入土中的蝉卵早出土1-2年,而且有助于提高成活率与产出量。
蝉卵孵化率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平缓下降,当相对湿度高于85%时,对卵孵化明显不利;光周期对孵化率的影响达到了高度显著水平;温度对卵孵化率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客观情况是相符的,因为室外气象条件存在多样性,其中昼夜温差的变化是一最普遍的情况,卵在孵化中对温度存在着特定的适应机制。所以在实际人工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防止高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光周期和温度对卵孵化的影响。
主要价值
蚱蝉的若虫中蛋白质的含量为68.83%,脂肪含量为9.15%,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7.27%,含有17种氨基酸,9种矿物质元素。每100克若虫含蛋白质72克,为鸡蛋(11.8%)的6倍、瘦猪肉(16.7%)的4.3倍,其钙、铁、锌含量也高于家畜、家禽,其中钙含量为猪肉的22.17倍,铁、锌的含量分别是猪肉的11.69倍和6.08倍,是难得的天然无公害高级营养食品,已成为消费者争相品尝的野味菜肴。
蝉蜕:亦称枯蝉(蝉羽化时所蜕的皮壳),味甘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息风止痉、退翳明目之功能,且能治疗疟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蝉蜕尤为儿科要药,既能散热又能镇惊、镇痉,对治疗小儿肝经风热、烦躁不安、惊痛抽搐有特殊功效。
蝉花:蚱蝉的幼虫在羽化前被虫草菌感染、寄生,当气候环境适宜时,吸收虫体的营养转化成菌丝体,最终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据而只剩下一个躯壳。万物复苏时节,菌丝体又从营养阶段逐渐转化为有性阶段,具有繁殖功能的“蝉花孢子粉”渐从顶端分枝“发芽”形似花朵,故而称为蝉花,属于虫生真菌,是一种类似冬虫夏草、外形具有“动物”和“植物”形态特征的奇妙生物。蝉花具有提高免疫力、明目、保肾、保肝、抗疲劳、抗肿瘤、抗辐射、改善睡眠、止血化痰、抗菌降压以及治秃抑癌等作用。人工培养的蝉花含甘露醇2.18%、多糖21.73%、氨基酸19.76%、虫草素0.005%、腺苷0.05%,这与天然冬虫夏草相似,且砷、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没有检出,比天然冬虫夏草更安全。因此,蝉花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达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物种危害
蚱蝉可危害苹果、梨、桃、李、杏、樱桃、枣等多种果树,主要以成虫产卵危害枝条,常造成枝条大量干枯死亡,影响树势和产量。
成虫产卵时用锯状产卵器刺破1年生枝条的表皮和木质部,在枝条内产卵,使锯口处的表皮呈斜锯齿状翘起,被害枝条干枯死亡,剖开翘皮即见卵粒。虫量大时,大部分枝条遭危害,干枯死亡,严重影响幼树树冠形成。此外,成虫还可刺吸嫩枝汁液,若虫在土中刺吸根部汁液,但均对树体没有明显影响。
防治方法
在老熟若虫出土始期,在果园及周围所有树木主干中下部缠绕5厘米左右的塑料胶带,或包扎1圈宽5-10厘米的塑料薄膜,阻止若虫上树。然后在若虫出土期内每天夜间或清晨捕捉出土若虫或刚羽化的成虫。
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夜晚在果园空旷处点火堆或用强光灯照明,或黑光灯诱杀,然后振动树枝,使成虫飞向火堆或强光处进行捕杀。
结合秋季、冬季修剪,剪除被害枝条,统一集中烧毁,是防治该虫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应大面积连年推行。
蚂蚁、田鼠、鸟类、螳螂、蜈蚣、蜘蛛、蟾蚧等,是蚱蝉若虫和成虫的自然天敌,生产上要注意保护利用。
发生严重时,在成虫产卵始、盛期(中国陕西中部7月中、下旬至8月初),喷45-48%(质量分数,后同)毒死蜱乳油1200-1500倍液或2.5%溴氯菊酯(敌杀死)乳油2500倍液,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2000-3000倍液等杀灭成虫。
老熟若虫出土前,初孵若虫入土初期(中国陕西中部6月下旬至7月初)有灌溉条件的果园,结合施肥每亩用25-30千克氨水随水漫灌,能杀死土内的若虫。
5-7月若虫集中孵化时,在树下撒施1.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7千克,或地面喷施50%辛硫磷乳剂800倍液。然后浅锄,可有效防治初孵若虫。
参考资料
蚱蝉.国家动物博物馆.
蚱蝉.gbif.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30 09:3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