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号
古代乐器
蛇号(英语:Serpent)是一种古代乐器,属于低音域乐器。名称取其外形弯弯曲曲有如一条蠕动中的一样而命名。是由号角所演变出来的。由17至19世纪曾流于于军乐中,但18世纪末期起便快速地被其他乐器所取代,到了19世纪中后期更差不多被完全取代。
起源
从现时的文献所得,蛇号有可能是由法国人纪莱莫(Canon Edmé Guillaume)于1590年所创制的,然而,最早出现于乐曲中的要等待1743年意大利亦出现过类似的乐器。
法国作曲家巴辽士将蛇号归类为木管乐器,但标明使用铜管乐器的吹咀;而依照萨克斯-霍恩博斯特尔分类法,由于蛇号是靠吹咀来发声的,所以纵然整件乐器都是以木制造,但仍被归类为铜管乐器,排列在小号的类别。情形就像萨克管一样-虽然主要是由金属做制成,但由于以簧片发声,所以归入木管乐器
蛇号曾一度成为管弦乐团的一份子,华格纳的作品就曾经多次使用蛇号,同时期亦在军乐团中出现,不过由于其他相近的低音乐器相继出现,例如低音巴松管、大号、次中音号等,蛇号旳重要性变得越来越小了。
外形
蛇号有如其名,外貌是一支被扭成连续“S”字型的木管,当整支管拉直时,长度有近8尺,但当被“S”字型化后,前后的距离减至约3尺。直径方面,近吹咀位置的直径约为十六分之七寸至半寸,而最阔的直径则可达四寸至四寸半。
指法
蛇号最初设有六个指孔,以三个指孔为一组,位于管的上端和下端,原理就和直笛一样,但和直笛不同的是:指孔的距离并不相等,而两组指孔亦相距甚远。后来加添了外的指孔,并将单簧管的按键装置加插在附加指孔上以方便吹奏,但原来的六个指孔则仍然维持纯以手指头的按合来开闭。
后来的奥菲克莱德号(希腊语:ophicleide)亦是由蛇号所演变而成的。(事实上将奥菲克莱德这个字拆开:Ophis (Serpent)、Kleis (Closing),就变成了“加了键的蛇号”。)
记谱音高
蛇号采用低音低音谱号,并且是以实音记谱法。但白辽士在他的著作Treatise on Instrumentation中则指出蛇号是B♭调移调乐器,因此记谱音比实际音高一个大二度。亦只有他一人在写谱时把它当成移调乐器。
蛇号的最低音为A1,最高音则可以去到B♭4(即标准A音再加一个小二度),可吹出三个八度再加上一个小二度。
演奏方式
一名古罗马士兵正吹奏著蛇号。
因蛇号采取如铜管乐器的吹咀,所以演奏方式和一般铜管乐器相同。乐手吹奏一个音时,除了指孔的不同开合外,亦要靠乐手的咀形和调较两唇的松紧度来调节音高。吹奏蛇号的乐手,所需要的气量比现今的大号还要大。
古代吹奏时蛇号,乐器是垂直持着的,这样的持法,会令右手需要反手来按键,既违反人体自然工学定律,亦不分便,现时蛇号已经改为下斜平面方式持乐器,吹管部份则改良为可以转动以调节乐手的吹奏位置。同时,亦改以左手负责近吹咀的指孔,右手负责近管尾的指孔。
交响作品
海顿:降B大调管乐嬉戏曲,Hob.II:46 孟德尔颂:《风平浪静及一帆风顺》序曲,作品27 孟德尔颂:神剧《圣保罗》序曲,作品36 孟德尔颂:《第5号交响曲》,作品107 华格纳:《黎恩济》序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2 21:29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