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鳞
汉语词语
蛇鳞,由鳞片构成坚硬的皮肤,而蛇的鳞片是由最外层的表皮真皮生成!不同蛇的鳞片也各有不同!即使同一种蛇的鳞片,部位不同鳞片也不相同!所以蛇鳞也是蛇分类的依据之一。蛇鳞不可剥离,蛇鳞间的着褶缝增加了蛇匍匐爬行的韧性和皮肤强度。
头部蛇鳞
头部鳞片长而大,对称排列!
吻鳞—位于吻端正中的1枚鳞片,其下缘一般有凹缺,口闭合时,其细长而分叉的蛇舌(信子)由此缺口伸出!
鼻间鳞—吻端后方,介于左右两枚鼻鳞之间,一般两枚有的没有(两头蛇属海蛇亚科),有的只有1枚(水蛇属只有一枚位于彼此相切的一对鼻鳞之后)
前额鳞—鼻间鳞正后方的一对大鳞,有的种类只有1枚或纵裂成2枚以上。
额鳞—前额鳞正后方的单枚大鳞,介于左右眶上鳞之间,略成六角形或龟甲形。
顶鳞—位于额鳞正后方的大鳞,正常一对,闪鳞科为前后两对。
顶间鳞—闪鳞蛇科4枚顶鳞中央围绕的单枚鳞片。
枕鳞—顶鳞正后方的一对大鳞片(见眼睛王蛇头顶)
鼻鳞—鼻孔其上的鳞片,在吻鳞侧后方鼻间鳞两侧,左右各一,但有的种类鼻孔有鳞沟,有的裂为2枚。
颊鳞—介于鼻鳞与眶前鳞之间的小鳞片,通常1枚。有的没有(眼镜蛇科`两头蛇属等),有的多于1枚(鼠蛇属),有的因无眶前鳞而直接入眶。
眶前鳞—位于眶的前缘,有的没有,1至数枚!
眶后鳞—位于眶后缘,1至数枚,如没有时,则由颞鳞参与围成眼眶。
眶上鳞—位于额鳞两侧,围成眼眶上缘的一对大鳞片。
眶下鳞—位于眼下方或上唇鳞之间,多数种类没有,由部分上唇鳞参与构成眼眶下缘。
颞鳞—眼眶之后,介于顶磷与上唇鳞之间,通常分为前后两列或三列。称为前颞鳞或后颞鳞,或前中后,根据数目多少记为1+2或2+2+3不等。
上唇鳞—位于吻鳞两侧之后上唇边缘,一般两侧对称,偶有变异除外,有的中间几枚参与围成眼眶。
颏鳞—在下颌前缘正中的一枚鳞片,略成三角形,与吻鳞相对应。
下唇鳞--颏鳞之后,左右下唇鳞之间的成对窄长鳞片。一般为两对,分别称前颏鳞与后颏片,左右颏片之间形成的鳞沟称颏沟。钝头蛇属一般有3对颏片,无颏沟。 蝰科蛇类只有1对颏片。
背部蛇鳞
背部鳞片厚而小!
体躯干背部的鳞片,又称体鳞。背鳞正中的一行又称脊鳞,有的种类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过树蛇属,环蛇属)。背鳞行数一般都是奇数,为唯乌梢蛇为偶数。记数一般取颈部(头后两个头长处),中段(吻端到肛孔之间中点处)及肛前(肛孔前两个头长处)3个数据,如写作21-19-17,则表示颈部背鳞21,中段19,肛前17。如直接写19行,一般多指中段行数。一般从外侧开始计数,第一行背鳞称D1,第5行称D5,依次类推。
腹部蛇鳞
腹部鳞片因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异,穴居蛇类腹鳞细小,树栖蛇类`陆栖蛇类的腹鳞大而宽。除盲蛇和几种原始蛇类以外!其他蛇类的腹部表面都有一列覆瓦状的长方形腹鳞从顶部排列到肛门,并有1~2列延伸到尾部,便于地面的游动。
尾部蛇鳞
尾下鳞一般为双行,呈左右交错排列,但最后一枚为单行,少数种类为单行排列。一般雄性较雌性的多,这也是区分性别的另一个方法!少数种类(如环蛇属)为单行。眼镜王蛇的尾下鳞单行与双行变化不定。蛇类皮肤的腺体比较少,其作用也主要用于引诱异性,驱逐敌人和辨别不同种类的蛇,所以蛇在野外可以很容易的相互找到配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0:12
目录
概述
头部蛇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