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即古之育溪(育又作洧),源于湖北省
郧西县胡家岩,属汉江一级支流,全长67.1公里,流域面积592平方公里,流经湖北省郧西县、陕西
旬阳市境,于
蜀河镇汇入汉江。
干流概况
蜀河,即古之育溪(育又作洧),源于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胡家岩,属汉江一级支流,全长67.1公里,流域面积592平方公里,由郧西县入陕西省旬阳市境红军镇(原红军乡),流经
双河镇、蜀河镇两镇的圣驾、红军、潘家、西岔、双镇、庙坪、龙家、三官、蜀河等村镇,于蜀河镇汇入汉江。境内流长58.64公里,流域面积696.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8.16‰。
水文特征
蜀河,旬阳市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1.97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71.29万吨,侵蚀模数1227吨/平方公里,实测最大侵蚀模数2340吨/平方公里,7—9三个月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84%。水能蕴藏量1.2万千瓦。
主要支流
沿途接纳圣驾河、竹筒河、西岔河、龙家河等15条河沟,于蜀河镇汇入汉江。
治理开发
蜀河干流县境内流长50.55公里,河道弯曲,落差348米,理论蕴藏量1.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0.37万千瓦,占全县可开发量的5.22%。可开发工程有15处,其中出力大于100千瓦的有12处。
1960年冬,在蜀河高桥沟口建成全县第一座水电站——蜀河电站。自制木质旋浆式水轮机,一台机组,装机48千瓦,解决了蜀河镇照明和动力用电。
蜀河流域水电开发最早,干、支流共有水电站21处,装机1041.6千瓦,占全县总装机51.8%,是全县水电站最多的河流。主要电站:干流上有向阳、三官、蜀河、魏家院、庙坪等电站,支流上有西岔、竹筒等电站。
蜀河水电站,位于陕西省旬阳市境内的汉江上游干流上,坝址在旬阳市蜀河河口蜀河镇上游约1km处,电站为厂顶溢流式灯泡贯流式水电站,主厂房内安装有6台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额定功率均为47MW,发电机额定功率为46MW,最大水头26.30m,额定水头19.60m,最小水头为10.5m。首台机组于2009年12月29日投产发电,最后一台机组于2010年10月18日投产发电。
流域概况
沿岸集镇
旬阳市红军镇(原红军乡),位于旬阳市城东北103公里处,地处南羊山腹地,东与湖北省郧西县、北与陕西省镇安县毗邻,南与旬阳市双河镇、西与旬阳市小河镇接壤,属两省三县交汇处,海拔高度在410米至1560.1米之间,辖域总面积155平方公里,红军镇因红二十五军74师1935年曾在此地转移战斗创建根据地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镇内交通发达,旬阳市大北环公路穿境而过,通村水泥路全镇贯通;农电、通讯、电视网络覆盖全镇。境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空气清馨,山水奇石景观独具特色。民间文化厚重,红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现代企业游产业初具规模,古矿洞、明清古民居文化底蕴丰富。境内富含汞、锑、金、铁等矿产资源,其中地下汞矿存量位居全国之首、亚洲之最,素有“中国汞都”之美誉。
双河镇,地处陕鄂交界秦岭山脉南麓是大双河流域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集中地,信息及人流、物流和农副产品贸易集散中心,这里曾是双河区公所所在地,地像旺、人气旺,辐射红军、小河、蜀河三镇,集镇规划面积60万平方米,集镇居住人口已近6000人。该镇先后获“市级文明集镇”“市级卫生集镇”和县级“集镇建设先进单位”、“文明集镇”等数项荣誉。
蜀河镇,位于蜀汉两水交汇之处,地处两省三县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达川汉,北上关中,南下鄂西,东进中原,是汉江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素有“小汉口”之美称。蜀河一名,最早可推为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封藩屏周时,封蜀国于河南南阳以北,贫穷积弱的蜀国迫于楚国扩张,率民西迁,曾在此停留,故因此而得名。《旬阳市志》(1996年版)记载,早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就在此置兴晋县,时属魏兴郡(今安康市)。后随历朝更迭,蜀河名称亦因时改称,但一直是县郡所在地。从古至今,这个弹丸小地,曾演绎过政治、经济、文化的辉煌历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贸重镇。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立了红色根据地,解放初期,曾在此建立红色政权。1956年5月,正式设为蜀河镇,是当时全省县以下四个建制镇之一。古镇蜀河人文景点众多,文化积淀厚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口岸。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日趋发展,湖广移民大量迁入,汉江黄金水道进入鼎盛时期,四方客商纷纷在此定居经商,建商结社,开当铺,设钱庄。为便于聚会和联系,各地客商纷纷依原籍建馆结社,根据不同信仰,不同地域在雄关险道上建起足以令蜀河人引以为豪的众多会馆寺庙。如:山陕会馆(三义庙),黄州馆,回帮的清真寺,船帮的杨泗庙及本地帮的火神庙等。因此,古镇的许多名胜古迹都保持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行业特征,蜀河镇因此而成为汉江文化的一个缩影。清末至民国期间,群雄四起,逐陆陕南,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期间在蜀河设兵站,起苛捐,对商业影响极大,一时间商业凋敝,各大商户纷纷外迁以避战乱。
文化名胜
黄州馆,位于蜀河镇后坡,为清代“黄帮”(即黄州籍客商)所建,原名黄州帝主宫,因其为黄州客商聚居的会馆,俗称黄州馆。据现存清光绪元年(1875)碑记云:黄州馆初为黄州“在蜀贸易之诸君倡举而成”。其始建不早于清代中期。
杨泗庙,位于蜀河镇后坡南端。座西向东,背依山坡,南临汉江,面对蜀河,为清代蜀河“船帮”会馆。据残碑推断,杨泗庙大约创建于清朝中期。现存建筑主要有上殿、拜殿、乐楼和门楼。上殿面阔11.1米,进深7.45米,檐柱高4.6米,为硬山式顶。上殿前为拜殿,拜殿面阔11.1米,进深8.3米,檐柱高4.7米,亦为硬山式顶。拜殿对面为乐楼,乐楼为高台建筑,通面阔10.15米,进深4.79米,柱高7.86米,为歇山式顶。乐楼前面两侧有对称的厢房数间。厢房为二层,楼上有廊,似为看台。与乐楼相接的是门楼,门楼面阔与上殿、拜殿相同,进深4.5米,檐柱高6.5米。门面为牌楼装饰。门楼两侧封火墙作卧龙状,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大门左侧有石碑一通,字迹已漫漶殆尽,几不知所云。庙内所存同治六年(1867)和光绪八年(1882)的保护船户利益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门庭北端有二石窟,石窟外壁嵌有同治十一年(1872)所刻《重修朝阳古洞志碑》。古洞前石岩上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和万历十一年(1583)汉江洪水题刻二处,为重要水文资料。
蜀王冢,位于县城东80公里的三官乡王家庄。相传蜀王屯兵之地。据传,庄南耕地中部某处雨后每每干湿异常,疑即墓址。《洵阳县志》各本多有记载,然所谓“蜀王”为谁,诸本无考。
红军墓,年代为1934年,在红军乡碾子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