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石经
历代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当中的一种
蜀石经,又名广政石经,肇始于后蜀广政元年(938年),由当时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以开成石经为蓝本,并增刻注文,历时八年,刻成十经,碑石上千块,立于成都府学文翁石室(今石室中学),余下三经在宋代补刻。这是我国古代唯一附有注文的石经,首次将儒家“十三经”全部汇集一堂。
文物沿革
蜀石经原刻有《孝经》、《论语》、《尔雅》、《周易》、《诗》、《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等十经。北宋时,又续刻完《左传》,并补刻《公羊传》、《穀梁传》、《孟子》三经。蜀石经是历代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当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但已残缺不全。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撰有《石经考》,清代的万斯同撰有《石经考》、民国时代的马衡撰有《汉石经集存》、张国淦撰有《历代石经考》,对蜀石经的源流、文字,都有考释,可用作研究蜀石经的参考。
文物鉴赏
蜀石经残石迄今为止确认者非常稀少,现仅存7块,其中1块《仪礼·特牲馈食礼》原藏重庆市博物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余6块均藏于四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院藏的6块中,5块时代为后蜀,1块为南宋。业内人士评价,从稀有性和影响来说,四川博物院所藏的这6块蜀石经残石是一级文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1 23:10
目录
概述
文物沿革
文物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