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后期
唐代张说诗作
《蜀道后期》是唐朝大臣张说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作者力争按时回到洛阳,不料情况突变,秋前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表现了心中的怅惘;后两句作者却绕开一笔,埋怨秋风无情,不等自己抢先到洛阳去了,抒写内心感触,点明题意。这样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把本来无情的秋风人格化了,借抱怨秋风,抒发心中烦恼,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蜀道后期⑴
客心争日月⑵,来往预期程⑶。
秋风不相待⑷,先至洛阳城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蜀道后期:指作者出使蜀地,未能如期归家。蜀,今四川一带。后期,是落后于所预定的归期的意思。
⑵客心:客居外地者的心情。争日月: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
⑶预期程:事先安排好日期和行程。
⑷不相待:不肯等待。
⑸洛阳:当时的首都。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
白话译文
客居思归的心总在争取时间,来来往往事先已计划好日程。
秋风性情急迫竟然不肯等待,抢先回到了我的家乡洛阳城。
创作背景
《蜀道后期》载于《全唐诗》卷八十九。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作于武则天天授年间(690年九月—692年三月),诗人任校书郎时曾两度奉使入西蜀。诗人本已预期规程,却因事而被迫推迟,因而创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这“争”字实在写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名家点评
明代杨逢春《唐诗偶评》:体格奇而肌理细。
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评:诗意巧妙,非百炼不能,又似不用意而得者。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争”字、“预”宇,见得题中“后”字出,一字岂可轻下?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想头远异。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人知其借秋风作解嘲,而不知其将秋风来按捺日月,故“争”字奇,“不相待”更奇。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后期”者,不果前所期也。此何干秋风,而怨其不相待?“诗有别趣,而不关理”,即此之谓。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以秋风先到,形出己之后期,巧心浚发。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烘托入妙(末二句下)。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后”字从对面托出,一句不正说,妙绝。责秋风微妙、此谓言外意。
作者简介
张说(667—730),唐朝大臣。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武则天时应诏对策,得乙等,授太子校书。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等职。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建国。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文辞,时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苏颋(袭封许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之作。被贬岳阳时的作品,较有特色。有《张燕公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8:5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