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舞,流传于广东省
汕头市澄海区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蜈蚣舞起源于
晚清年间,其创始人是澄海西门乡陈成锦和石文勇等民间艺人,是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的广场式大型动物舞蹈。当时,澄海游神赛会之风极盛,各种各样的游行节目竞相出现。酷爱
民间舞蹈的陈成锦与石文勇见蜈蚣爬行,扭扭曲曲,十分有趣,从而萌生了创造蜈蚣舞的灵感。经过一番潜心研究,终于设计制作了可供舞蹈的蜈蚣躯壳和整套舞蹈动作,经后人不断改进加工,已日臻完美。以前一用蜡烛作为点亮“蜈蚣”全身透亮的传统技巧,现改用光电技术处理,既让蜈蚣躯体伸缩自如,俯仰随意,其身、脚、尾、眼又都能发光透亮,夜间表演更是色彩斑斓夺目。
舞蹈特征
表演形式
蜈蚣舞舞姿与武术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情趣盎然。
舞蹈动作的设计是模仿
蜈蚣的神态和动作。蜈蚣是节肢动物,表演者均用半蹲的姿势起舞,运用武术的“双下常”“丁字马”“单弓”“双弓”“单恰”“观音坐莲”等动作。
在起舞的全过程中皆由彩珠引路,整条蜈蚣两眼青光闪烁。十三节腰身各点上烛火,一条红尾巴高高翘起,上下摇摆。加上焰火助威,彩珠习射。舞蹈由“彩珠引路”“快速出洞”“晃头摇身”“上下摆尾”“蜿蜒盘旋”“悬空翻肚”“吐烟喷焰等7个环节组成,其中“悬空翻肚”技巧要求高。夜间起舞,13节硬框内烛火点燃通体透亮,剪式尾巴摇曳高翘加上焰火辉映,蔚为壮观。以潮州大锣鼓伴奏,常用的乐曲和曲牌有“出闸”“龙摆尾”“飞凤衔书”“白字吹鼓”等。
蜈蚣舞主要以做好的“蜈蚣”躯体进行表演,用于舞蹈的“蜈蚣”总重超过100公斤,加上要运用“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武术动作,表演者都要有一定的武术基础。蜈蚣舞表演人员至少16人,一般一次表演下来要演一个多小时,需要备3套人马换班接替表演,加上伴奏的潮州大锣鼓乐队,整支表演队伍需160—170人。蜈蚣舞师法自然,几经变革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表演时由一人擎彩珠带引,十五人执蜈蚣,藏身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表演者运用“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武术步法,操纵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变化出“2”“3”“6”“7”“8”“水波纹”“盘梅花点”等队列图形。
灯光特点
用于舞蹈的蜈蚣外形彩绘以前用水彩色涂绘,易受潮褪色,现改用荧光油色漆涂,色泽既鲜艳耐久,更悦目。“蜈蚣”内部照明变化更折射出民间艺人们的独具匠心,夜间表演更是色彩斑斓夺目。
服装特征
蜈蚣舞头部长1米,身躯长18米,尾部3米。头部由颈、鼻、嘴三大部分组成,酷似“醒狮头”。嘴两侧有一对犀利的牙齿,两眼嵌上透光的绿灯,雄壮威武。身躯是用硬、软28节布框衔接而成的,硬框用竹篾作骨架,每节55厘米,配足两对,共13节;软框只用布料缀成,每节长65厘米,称为“软肚”;再加上衔接首尾两节,共15节。舞动起灵活自如。尾部由两根藤扎成剪刀形,并套上红绸。头、身均涂上斑斓夺目的色彩。主体以外,还配上一颗球状的蜈蚣彩珠。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蜈蚣舞在研究潮汕使传统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有特殊历史价值,且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艺术价值颇高。
传承人物
陈喜顺,男,1952年10月生,汉族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申报,项目名称:蜈蚣舞。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汕头市澄海区文化馆获得蜈蚣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蜈蚣舞项目保护单位汕头市澄海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26年,蜈蚣舞应当时的汕头市政府邀请在汕头市审判厅前演出。
1937年,蜈蚣舞赴香港参加庆祝英皇
乔治六世加冕盛会。
1987年,蜈蚣舞赴广州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连演27场。
所获荣誉
2000年,蜈蚣舞获文化部第十届“
群星奖”广场舞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