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角之争
汉语成语
蜗角之争(拼音:wō jiǎo zhī zhē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则阳》。
成语出处
先秦·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蜗角之争”。
成语故事
魏惠王齐威王订立过盟约,但齐威王背弃了盟约。魏惠王恼怒了,要派人去刺杀齐威王。惠施身为魏国宰相,听说这件事,就推荐了戴晋人去为魏惠王讲“道”,希望能制止战争。
戴晋人和庄子是一类人,他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做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在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角氏;在蜗牛的右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躺在战场上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魏惠王说:“哈!这是开玩笑吧?”戴晋人说:“请问大王,在天地之中,有没有穷尽呢?”魏惠王说:“没有穷尽。”戴晋人又说:“那么,四通八达的天地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魏惠王说:“没有分别。”戴晋人走后,魏王心有所悟,茫然若失。
成语寓意
蜗牛很小,蜗牛角更是小得可怜,但是想不到小小的蜗牛角上还会有两个国家。它们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双方死了几万战士,胜利者追赶失败者数日,随后收兵回师。庄子站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俯瞰地球,那么,他看到的人类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恰恰如同蜗角之争。
无端的战火使老百姓生活在痛苦之中,庄子站在一个大的时空立场,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人民死活,去发动战争,以满足自己私欲的战争罪人。庄子把大化小,把小化大,在这种大、小之间的戏剧性对比反差中,强化了讽刺的意味。国家是大的,庄子故事中的国家却小到建立在蜗牛角上。蜗牛角上的国家为了争夺土地而血战,这让人们清楚了所争之小。庄子以寥寥几笔,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残酷——“伏尸数万”。为了蜗角中的土地争夺得如此惨烈,比喻可谓一针见血,令人警醒。成语告诉人们,历史很长,人生很短;宇宙很大,人很渺小。如果为蝇头微利去自寻烦恼,为荣辱得失去厮杀,迷失了为人的本性,丧失了做人的乐趣,那么等于是空来人世一遭。
成语运用
“蜗角之争”指蜗牛触角上的争斗。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偏正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宋·王炎《谢李侍郎启》:“虽尾之毒盖小小尔:蜗角之争,亦汹汹然。”
宋·辛弃疾《哨遍·秋水观》词:“蜗角斗争,左触右蛮,一战连千里。”
明·田艺蕾《雨赋》:“东山之师未班,蜗角之争何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