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螺是中腹足目凤螺科蜘蛛螺属软体动物。壳大,坚实;螺塔与体层高度相当,与外唇上端等高;体螺层上方有2条较发达的结节列;下部还有一条宽而低平的环带状突起;壳口长条形向外伸张,有六根管状长棘,一侧开裂,大都向上弯曲,棘根部有沟槽,从外唇突出向外扩张;前水管沟串管状,弯曲,与最上端的棘对称而相似;体层上具有6结节,最靠近唇的结节最大;壳表螺肋不发达;每一螺层均内凹;内唇滑层遮盖住壳口的侧边。壳口内呈肉红色;壳表呈灰白色、肉色或黄白色,有褐色斑点和花纹。幼贝无棘。雌性贝壳上的突出比雄性的长。
形态特征
蜘蛛螺长90 - 275 毫米,属大型螺,雌性较雄性大。贝壳大,螺塔与体层高度相当。壳口向外伸张,有六根管状长棘,一侧开裂,大都向上弯曲。前水管沟与最上端的棘对称而相似;凤凰螺缺刻深。体层上具有钝结节,最靠近唇的结节最大。壳表螺肋不发达。每一螺层均内凹。内唇滑层遮盖住壳口的侧边。壳表呈肉色,有褐色斑纹。(注:雌性贝壳上的突出比雄性的长。)
贝壳坚固结实。螺层9-10层。壳面具细密的螺肋。缝合线上方各层壳面扩张成肩角,并具结节突起。壳表黄白色杂有褐色斑点和花纹。壳口窄长,内面桔红色。外唇扩张,边缘具有7条爪状长棘;内唇弧曲。前沟半管状,稍长。靥角质,可防止壳体陷入泥沙中。有六只反曲的足和明显的“凤凰螺缺刻”(stromboid notch) ,前水管较足短且宽,也较弯曲且不密合。有螺肋;体层上有两排瘤,第一排的瘤较大。轴唇和壳口平滑,外唇厚。壳色:壳色泽变异性大,以淡黄色为底,有棕色至红棕色的色块或条纹、斑点。壳口及轴唇的颜色变异性也非常大,从淡黄色到棕色,偶尔尚有粉红色或浅橙色。
神经系统相当集中,没有唇神经连索。平衡器1个,仅仅有1枚耳石。唾液腺位于食道神经节的后方;通常没有食道附属腺、吻和水管。排泄和呼吸系统没有对称的痕迹,右侧相应器官退化。心脏只有1个心耳,不被直肠穿过。鳃1枚,栉状,通过全表面附在外套膜上。肾直接开口在身体外面,有的具有一条输尿管。具有生殖孔。雄性个体具有交接器。齿式通常为2-1-1-1-2。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浅海沙质海底和沙滩上。纯热带种,生活于低潮线以下的浅海沙底或
珊瑚礁间。一般栖息在浅水礁及海草草地。
生活习性
该特种并不像蜗牛般滑行,而是以其尖锐及呈镰刀状的盖将身体向前推进。活动力小,
贝壳表面常附生其他生物。动物的足部窄,很强壮,行动敏捷,可以向前跳动,可跳10.2厘米之远。
是
植食性软体动物,以各种
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腹足类是以
齿舌做为刮取食物的器官,齿舌上有成排的细齿,分为中央齿(central tooth),通常一枚、其两侧为侧齿(lateral teeth)一对到许多对,再两侧为一对到许多对边缘齿(marginal teeth)。植食的种类较肉食的种类齿舌上细齿的数目更多,在植食性种类中,齿的顶端有锯齿。齿舌回收时,边缘齿可以收集食物,再经齿舌带送入食道。在前鳃亚纲中,由于扭转,胃的位置也倒转,即食道在胃的后端进入,肠由胃的前端通出。中腹足目及新腹足目,胃已失去了原始结构,而或多或少的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囊,已完全行胞外消化,有发达的肝脏。胃接受肝脏及各种消化腺所分泌的酶进行食物的消化,其
消化酶主要是
淀粉酶及
纤维素酶。胃后即为肠,在植食性的种类,肠道一般很长,而且盘曲,肠壁向内突起形成嵴与沟。腹足类其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行,特别是在胃与肠中的运行是由纤毛作用的推动而不是靠肌肉的收缩。在进化的种类由于沟与嵴的复杂化,可以同时筛选分离出4种或更多种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别在不同的沟与嵴中运行。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这种运行方式可见于所有的软体动物中。
分布范围
分布很广,从日本奄美岛以南、澳洲以北、东非以东的印度太平洋海域皆有其踪迹。海南、西沙、南韩、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
见于中国
西沙群岛、
台湾、
日本、
澳大利亚、
菲律宾也有分布。产于
海南岛文昌、
琼海、
陵水、
三亚、
临高沿海。台湾分布于台北县贡寮乡蚊子坑、东沙岛、南沙太平岛、兰屿、屏东县恒春半岛、大树房和澎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分别集中在春、夏季节,秋季也有少量产卵。
雌雄异体,雄性个体包括
精巢与
输精管,输精管的后端有前列腺以产生授精液,输精管的末端形成交配器官阴茎(penis),前列腺开口在阴茎内,其授精液帮助交配。雌性个体有卵巢、输卵管,
输卵管可膨大形成蛋白腺(albumin gland)、
受精囊(seminal receptacle)及粘液腺(mucous gland)。蛋白腺及粘液腺可分泌营养物及粘液,以形成卵膜及卵囊,输卵管的末端还伸出一交配囊以贮存交配后的精子。雌雄性需交配后方能使卵受精。卵多形成卵囊,产卵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
腹足类均为螺旋卵裂,经内陷法与外包法形成
原肠胚,没有独立生活的担轮幼虫期,在卵内已渡过担轮幼虫期。有自由游泳的面盘幼虫期,它具有两个大的纤毛叶,是来自担轮幼虫期的口纤毛环,具有运动与取食的作用。面盘幼虫期已出现了足、触手、眼及壳,在面盘幼虫后期出现了扭转,这一过程可能在数分钟内或数日内完成。足生长迅速,用以爬行,以后用足附着在底部变态成成体。
贝壳功能
外壳体螺层非常膨胀。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
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
霰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经济价值
肉可食,贝壳形状奇特,壳表颜色美丽,鲜艳有光泽,可供观赏,也可制作装饰品,价值较高。备受人们赏识,故遭受掠捕,资源量大为减少,应予以大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