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诗作大都写于抗战时期,反映了当时国事纷扰的现状。关于书名《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蜩螗集》书题下有注释云:“蜩螗,蝉。《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按诗意盖谓时人悲叹之声如蜩螗之鸣,忧乱之心如沸羹之热。’后常用 ‘蜩螗’形容国事纷扰不宁。”
郭沫若 (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
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
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
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1958年9月,兼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除学术作品和资历以外,郭沫若的品格和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受到广泛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