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目
蛛形纲下的一目
蝎目(Scorpiones)是节肢动物门螯肢动物亚门蛛形纲的一个目。体分头胸部腹部,其中腹部又分成前腹部和后腹部。前腹部和头胸部较宽并紧密相连,可合称躯干,后腹部窄长,可称作“尾”,末端还有一袋形尾节,尾节末端为一弯钩状毒针。世界上已知约600种,属于6科。中国记载约15种。
外部形态
大多数体长3~9厘米。中国最常见的东亚钳蝎。雌蝎约长5.2厘米,雄蝎4.8厘米。最小的埃及柱尾蝎仅1.3厘米,最大的非洲帝王蝎可达18厘米。已灭绝的石炭纪的蝎长44~86厘米。
头胸部短宽,近四边形,背面由1块坚硬的背甲包围。背甲上密布突起或纵脊,中央部位有1对大的中眼,长在眼丘上。在背甲的两前侧缘(除一些生活在洞穴和落叶层中的种类外)各有2~5个小的侧眼排成一列(东亚钳蝎每侧3个,共3对)。腹面大部分为足的基节遮住,胸板很小。头胸部由6节组成,仍保留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触肢和4对步足。螯肢小,位于背甲前缘的前方,分3节:第1节小;第2节粗壮,内末角延伸成不动指;第3节是一个末端分成双叉的可动指,它与第2节的不动指相嵌合,这些指的相对面均有齿。触肢十分强大,着生于背甲前缘的两侧,既可捕食,又可御敌。触肢分6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掌节(有一不动指,又称上钳指)和可动指(下钳指)。步足分7节:基节、转节、腿节、膝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末端有2爪。4对步足的基节互相密接形成头胸部的大部分腹壁。螯肢、触肢的基节和第1、2步足基节的颚叶(或称内叶)包围一个口前腔。口位于口前腔的底部,正对着第2足左右颚叶相接处,它的上方是位于口前腔中部的1个发达的上唇。第3、4基节有1个胸板(东亚钳蝎的胸板为五角形)。
前腹部一般分7节,各节短宽。背面有坚硬的背板。腹面在胸板后方有2片生殖口盖,打开后可见一个多褶壁的生殖孔。生殖口盖后方有一横孔,功能不详。生殖口盖是由腹部第1节的附器演变而来。第2节的腹板呈短把状,两侧各连一栉状板,板的下方有成排的香蕉形齿。东亚钳蝎雌体栉状板约有16~20个齿,雄体约有19~25个齿。栉状板上有丰富的感觉器,与生殖有关。第3~7节腹板大,两侧有侧膜与背板相连,侧膜有伸缩性,与身体的肥瘦变化相适应。第3~6节腹板上各有1对气孔,共4对,内通书肺。
后腹部(即“尾部”)由5个圆柱形节组成,窄而长。钳蝎的各节背中线有一凹沟,背板与腹板合成1个几丁质的环,节上一般有纵行的齿脊多条。第5节之后为一袋状尾节,内有1对白色毒腺,外面各包一层肌肉。毒腺通出细管,两管分别开口于毒针近末端上部的两侧。肛门开口于第5节腹面后缘的节间膜上。
消化系统
从口前腔通入口,到咽和食道。然后进入中肠,中肠通出成对的盲囊,计头胸部1对,前腹部5对(分别在前腹部的第1~5节)。盲囊分支,形成葡萄串状,包围了除心脏以外的所有内脏。第5对盲囊斜向后方伸展。肠的位置在此处下降。后肠短,位于后腹部的最后1节内,开口于此节和尾节之间腹面的节间膜。
神经和感官
神经系统与其他蛛形类不同,腹神经索仍有7个未合并的神经节。感觉器有眼、听毛、缝感觉器和栉状板。栉状板每个齿的腹侧有感觉细胞,细胞的末端在小突起内。蝎行走时,栉状板向两侧呈水平状展开,栉齿与地面相接触,其功能大概是探测地面的情况。如果除去栉状板,则不能放置精荚。
生殖系统
蝎的卵巢一般由3根纵管和5对横管相连而成,凋围有圆形的卵。卵巢前方两侧由短输卵管通入膨大的受精囊,汇合到1个生殖腔,经雌孔通体外。
雄性的精巢左右各一,梯形。由外侧的输精管通入膨大的贮精囊,再通入生殖腔,经雄孔通体外。与生殖腔相通的有1个小的附属腺,1个柱状的圆柱腺和1个长的精荚腺,这3个腺通称为附属腺。精荚腺中有时可见到雏型的精荚。与贮精囊相连的1个盲囊也是附属腺。
生活习性
蝎完全为肉食性,取食无脊椎动物,如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若虫。它靠触肢上的听毛或跗节毛和缝感觉器发现猎物的位置。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蝎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后腹部(蝎尾)举起,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螫刺。毒腺外面的肌肉收缩,毒液即自毒针的开孔流出。大多数蝎的毒素足以杀死昆虫,但对人无致命的危险,只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捕获物的体液,再吐出消化液,将其组织于体外消化后再吸入。进食的速度很慢。
蝎有求偶行为。东亚钳蝎雄性多在6~7月(温度适宜均可)间寻找雌性,找到以后,用触肢拉着雌蝎到僻静的处所。然后,雄蝎触肢的钳夹着雌蝎的钳,两蝎头对头,拖来拖去。求偶行为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然后,雄蝎从生殖孔排出精荚粘于地上,把雌蝎拉过来,使精荚的游离端与雌孔相接触。游离端有一杠杆装置,因受雌体生殖区的压力而释出精块。雌蝎接纳精子后,可连续产仔3~5年(由于精子数量减少,幼体数量也会逐次减少)。
蝎卵胎生。卵胎生的种类的卵大,为端黄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内发育。胎生种类的卵几乎无卵黄,行完全均等卵裂。南方链蝎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内发育。胚胎在盲管的端部,此处再延伸出一管,其终端是一簇吸收细胞,紧靠着消化系的盲囊,吸收养料顺管传送给胚胎,有点象哺乳动物的脐带。发育经历数月甚至1年多。幼蝎6~90个不等,因种类而异。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
东亚钳蝎约在7~8月间产仔。产仔前,母蝎寻找一合适的场所,两栉状器向左右展开,从生殖孔陆续产出。幼蝎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状。数分钟后,幼蝎的尾和附肢从粘液中伸展开,顺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每胎产15~35只幼蝎。初产幼蝎长约1厘米,色乳白,仅眼丘黑色;体和附肢上的齿、突起和爪都尚未长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龄蝎,体长达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约1周后脱离母体营独立生活。共经5次脱皮(6龄蝎),到第3年才变为成蝎,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从出生到繁殖,约需3年时间,大致可以连续繁殖5年,其寿命达8年。
东亚钳蝎一般在11月上旬入蛰,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全年活动期6个多月。昼伏夜出,多在日落后至半夜间出来活动,但必须是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
在35℃以内有明显的趋温性,在10℃以下进入冬眠。视觉迟钝。行走时,尾平展,仅尾节向上卷起。静止时,整个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前体部第5节的背面,毒针前端指向前方。受惊吓时,尾部使劲向后弹,作刺吻状。沙漠蝎能适应极干旱的环境,有许多营穴居生活,致死温度高达45~47℃。水分自体表蒸发量较低,在25℃时,每小时仅损失0.01%的水。有的蝎不时从地面上抬起身体,使体下空气流动,避免体温过分升高和干燥。在中国,从内蒙古福建,都有东亚钳蝎分布。
分布
蝎大多生活于片状岩杂以泥土的山坡、不干不湿、植被稀疏,有些草和灌木的地方。在树木成林、杂草丛生、过于潮湿、无石土山或无土石山、以及蚂蚁多的地方,蝎少或无。它们居住在天然的缝隙或洞穴内,但也能用前3对步足挖洞。
毒性
人被东亚钳蝎螫以后仅发生剧痛,即或肿胀或发烧,1~2日便可消失。但北非的黑肥尾蝎和墨西哥的刺蝎能致人死命。在墨西哥北部的杜兰戈,1890~1931年间共螫死1719人。
分类
现生蝎目全世界已记录6科155属约1279种
以下是所有分科:
Family Pseudochactidae 拟湿地蝎科
Family Buthidae (thick-tailed scorpions) 钳蝎科
Family Microcharmidae 小迷蝎科
Family Chaerilidae 豕蝎科
Family Chactidae 湿地蝎科
Family Euscorpiidae 真蝎科
Family Superstitioniidae 迷信山蝎科
Family Vaejovidae 极乐蝎科
Family Caraboctonidae (hairy scorpions) 毛蝎科
Family Iuridae 惧蝎科
Family Bothriuridae 陷尾蝎科
Family Hemiscorpiidae 半蝎科
Family Scorpionidae 蝎科
Family Heteroscorpionidae 异蝎科
Family Diplocentridae 双棘尾蝎科
Family Ischnuridae 瘦尾蝎科
进化
蝎是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蝎的化石可追溯到志留纪。但志留纪和泥盆纪的蝎是水生的,有鳃,跗节无爪,陆生蝎出现于石炭纪
蝎的外形与肢口纲中已灭绝的广鳍亚纲的种类近似,都有1个头胸部,分7节的前腹部和6节的后腹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8 08:29
目录
概述
外部形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