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蛾科
鳞翅目下的一科
蝙蝠蛾科Hepialidae,是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的一科。前后翅翅脉相同;雌蛾第9腹节有2生殖孔 ;触角很短 ,喙不发达;具翅轭;胫节无距;后翅狭小,腹部长大的蛾类。全世界有300种以上。大洋洲一带分布较多。中国已知30多种。成虫懒惰,只在黄昏时活动,但飞翔迅速 ,飞翔时左右摇摆 。
形态特征
一般中等大小,但也有较大或小形的种类。头部较小,触角甚短,口器退化,前胸与中胸同等发达,前后翅宽大,前翅有肩横脉。前翅有突伸的轭叶与后翅连锁,足短但无胫距。幼虫腹足5对,趾钩为多行环,前胸盾宽大并把气门前侧毛组包括在内。成虫常在黄昏近地变换方向低飞,有似蝙蝠飞翔样子而得名。幼虫一般在林木和果树的茎干中钴蛀为害。蝙蝠蛾科全世界约有40种,我国记载的有21种,为害林木较有名的是柳蝠蛾 Phassus excrescens butler在东北发生较普遍,为害杨、柳、榆等多种林木。并列为重要检疫对象。我国著名的中药一冬虫夏草即是由虫草蝠蛾 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被一种真菌 Cordyceps sinensis寄生而名。
成虫体型一般中等大小,但亦有较大或较小种类。头小,触角短,是其主要特征。前翅宽大,有肩横脉,有突伸的轭叶与后翅连锁;后翅狭小;前后翅脉序相同,中脉的主干完整。腹部粗大。足短但无胫距。幼虫粗壮,有皱纹,白色或黄白色,毛生在毛瘤上。腹足5对,趾钩为多环行。前胸盾片宽大,并把气门前侧毛组包括在内。成虫在黄昏时飞翔产卵,散落在地面,幼虫蛀入植物的根、茎、枝、干内钻蛀危害。
分布范围
本科世界性分布,其中印度一澳大利亚地区最为丰富,新热带区和非洲热带区的种类也很多。
下属种类
幼虫大都是害虫,蛀食植物的根、茎、枝、干。常见种有:
一点蝙蛾。体型较大。前翅有一粉色细条,可略有间断。幼虫蛀食枝、干。寄主植物海州常山(一种赬桐)、桃、葡萄、柿等。
柳蝙蛾。较一点蝙蛾略小。前翅无粉点 ,后翅乌褐色 。幼虫为害柳、栎、桐、赬桐、梨、桃、枇杷、葡萄等枝、干。
虫草蝠蛾。名贵药材冬虫夏草的一种主要寄主昆虫,产于四川康定一带。
④角纹蝠蛾。前翅有一角形斑纹和许多零星斑纹,粉白色,雌蛾体色较雄蛾略红。
鳞翅目,体中至大形,较粗壮。头小,无单眼,触角短,雄蛾羽状,雌蛾念珠状。口器退化,上唇、上颚下颚只存遗迹,无喙管。翅狭长,前、后翅脉序相同,中室内M主干完整,分2叉,将中室分为3室。
幼虫粗壮,腹足5对,趾钩环式,刚毛着生在毛瘤上。单眼每侧6个,排成两列。幼虫多生活在树木的茎干或根的中间。成虫常在傍晚近地面飞行,颇似蝙蝠。如柳蝙蝠蛾等。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0 12:1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