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鱼科
硬骨鱼纲鮟鱇目下的一科
蝙蝠鱼科,Oncocephalida,硬骨鱼纲鮟鱇目的1科,有9属57种,通称蝙蝠鱼。大陆棚底栖小型鱼类,肉食性。台湾地区计有鱼种9种。
形态特征
体平扁,尾部粗短。头平扁,宽大,三角形、圆盘状或平扁形。吻短或突出,吻棘或有或无。眼或大或小。口较小,前位或亚前位,水平状。上下颌具绒毛状牙带,犁骨和腭骨牙有或无。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内侧的背方。鳃2个或2.5个。第一鳃弓无鳃丝。无假鳃。体一般无鳞,密被大小不等的颗粒状骨质突起或尖刺。背鳍第一鳍棘形成不发达的吻触手,常隐于吻凹窝中;第二背鳍大或微小,具3~5不分支鳍条,距鳃孔有一定距离,位于尾部背方,或第二背鳍消失;臀鳍位于背鳍后端下方;胸鳍具3鳍条基骨,形成假臂;腹鳍喉位;尾鳍后缘圆形或截形。
蝙蝠鱼科鱼类体盘呈圆形或三角形,腹面平坦,体身与头部均十分平扁,部分鱼种有突出于头部之吻部。皮肤表层坚硬,密布骨质板或尖锐的棘刺。颌骨有齿,头前部有一个凹槽,内藏吻触手,吻触手连在一短短的柄上(即第一硬棘),可伸长至口部前方;背鳍部分仅这根硬棘,软条部均位于体後。臀鳍位置较肛门略後,胸鳍呈臂状,腹鳍则位于头部之腹面。
分布范围
本科鱼种大部份为深海鱼,可利用臂状胸鳍及小腹鳍爬行于海床上,亦可利用吻触手诱捕猎物,以小鱼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为食。它们广泛分布于热带海域及大部份亚热带海域,目前全球约9属62种,台湾纪录有3属9种。
为热带暖水性近岸或外海小型底层鱼类,三大洋均产;印度-西太平洋最多,西大西洋的加勒比海等处次之。中国产3属6种,以棘茄鱼属较常见。其他常见种类有海蝠鱼、棘茄鱼、牙棘茄鱼。产量少,无食用价值,多作肥料,个别种类可作药用。
科学分类
蝙蝠鱼,成年体形可以达到八米,重量超过1.4吨,温柔而优美,性情温和和好奇。喜欢在波浪中嬉戏,深得潜水爱好者的喜爱。它们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带以及温带海域中,马来西亚附近的海域是“蝙蝠鱼”的聚集点之一。
蝙蝠鱼体态如薄饼,鱼身呈白色并带有褐色条纹。贝尔伍德说,与蝙蝠鱼相比,也吃海藻的鹦嘴鱼和刺尾鱼就像是花园里的除草机,但如果花园长期不照料就会长出一些树,而蝙蝠鱼就是锯子,它能扑杀大型的海藻。对于该研究结论,澳大利亚也有专家认为,蝙蝠鱼是能抑制海藻滋长的众多鱼类中的一种,只不过灭藻功能可能稍强一些而已,不足为怪。
有9属60余种。体平扁,尾部粗短。头平扁,宽大,三角形、圆盘状或平扁形。吻短或突出吻棘或有或无。眼或大或小。口较小,前位或亚前位,水平状。上下颌具绒毛状牙带,犁骨和腭骨牙有或无。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内侧的背方。鳃2个或2.5个。第一鳃弓无鳃丝。无假鳃。体一般无鳞,密被大小不等的颗粒状骨质突起或尖刺。背鳍第一鳍棘形成不发达的吻触手,常隐于吻凹窝中;第二背鳍大或微小,具3~5不分支鳍条,距鳃孔有一定距离,位于尾部背方,或第二背鳍消失;臀鳍位于背鳍后端下方;胸鳍具3鳍条基骨,形成假臂;腹鳍喉位;尾鳍后缘圆形或截形。为热带暖水性近岸或外海小型底层鱼类,三大洋均产;印度-西太平洋最多,西大西洋的加勒比海等处次之。我国产3属6种,以棘茄鱼属Halieutaea较常见,其他常见种类有海蝠鱼Malthopsis lutea、棘茄鱼Halieutaea stellata、牙棘茄鱼Halicmetus reticulatus。产量少,无食用价值,多作肥料,个别种类可作药用。
和事件的关系
科学家在墨西哥湾发现了两种珍稀的新物种。这些隶属于蝙蝠鱼科的怪鱼生活在深海450多米处,样貌十分奇特,它们可以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身体,在水底“行走”。可是,科学家担心这些深海生命还未被人类所认识,就要遭遇灭顶之灾,原因就是它们恰好生活在原油泄漏的事故现场。
今年4月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不仅威胁到海鸟、生蚝养殖场、湿地资源、渔业以及旅游业,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更可能殃及到这些刚刚被发现、但还没来得及被人类所认识的深海物种。  目前科学家还无法确认这次原油泄漏事故对墨西哥湾、乃至墨西哥湾水域以外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有着怎样的长期影响,但可以肯定,这3种还几乎不为人知的蝙蝠鱼就生存在这种脆弱而微妙的生态平衡中。一旦这种平衡被原油污染打破,这些珍稀的物种就可能因此而灭绝。
由于生活在深海,这些蝙蝠鱼似乎没有受到海面漂浮的油污和焦油团的影响,但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的絮状油团却可能给蝙蝠鱼带来致命的威胁。尽管英国石油公司并不承认,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随后还是证实了这一发现。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5 14:5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