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阜宁县东沟镇历史上有过一座少见的民间社台一[新舞台],俗称[东沟台]、[东沟鳌鱼台]。
东沟镇是阜宁县西南区域的古镇,在清代到抗战前,市场繁荣,经济富裕,文化生活丰富。每年春节要玩龙灯,农历五月十八日要出“都天会”或请戏班子连续唱十几天戏。这些文化活动,热闹非凡吸引着周围几十里的农民。当时流传过这么几句话:“要看东沟灯,等等二三更,有钱下饭店,没钱蹲墙根”。而东沟的戏台——“鳌鱼台”则更是名闻遐迩。
东沟早年没有固定的戏台,要唱戏,临时搭简易的门板台,唱完戏就拆掉。东沟有一大富户余筱阶董事、管理镇务有威望。有一次带人跑到十几里外的朦胧(现为永兴)去看戏,受到当地一些人的讽刺,非常气愤。他下决心东沟要建一座像样的戏楼,为东沟人争争气。他一倡议,众绅商皆赞同,于是大家出钱出力筹建戏楼。余筱阶董事请人仿照外地的戏楼,进行设计建造。地址选在东沟北头栖风院南边的广场(现东沟影剧院后墙向北30米处)上,委托塾师张筱亭监工。木材是从很兴盛的东沟木业行中选用周围三四尺的上好杉木,砖头是到阜宁县城定购标准青砖(每块六斤多重)用船运回来,木瓦工是从本镇的精工巧匠中选用十几个能手。经过几个月的施工,一座非常壮观的戏楼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成了。楼高三丈五尺多,是东沟当时最高建筑物。
该戏楼设计精巧,.工艺讲究,造形美观,活像一条大鳌鱼。戏楼最高处是11.8米,戏楼台基左右、前后均为13米,戏楼上的上盖为鱼头,鱼的大嘴为舞台,舞台口高为1.3米,台口至台顶棚为4.18米,台口内径宽为5.18米,舞台布景正中为彩绘的福禄寿图样,鱼身用五彩丝绸缠绕,鱼尾翘得高高的,用数千把芭蕉扇和玻璃镜扣成鱼鳞,用数百付连环着的“银镯”扣上丝线制成鱼须,微风吹拂,镜光闪闪,鱼须飘动,。犹如鳌鱼摇头摆尾。台前台后置有若干盏花生油灯,晚间点燃照明。演员即在鳌鱼张开的大嘴中演戏,颇为奇特,曾经轰动四乡八镇。
1941年春,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陈毅代军长莅临东沟时,曾应邀在这个戏台上向一万多军民和阜宁县西南地区的各界人士发表抗战演说,号召大家团结抗战。后来1943年春,在反日伪大扫荡的斗争中,地方政府为不让日伪军来占用,奉命将该戏楼拆毁。但它给人们的印象太深,盐阜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东沟台、朦胧戏”之说。
1989年,盐城市戏曲志编辑室在反复核实、论证和多次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认定[东沟台]实为[东沟鳌鱼台]以后,委托阜宁县曲志编辑室,请人依据其结构仿制成立体的舞台模型,经江苏省戏曲志编辑室推荐,参加了89上海国际舞美艺术节展出,受到了中外专家及观众的好评。据了解东沟鳌鱼台资料及模型彩图被收录在《淮剧志》、《中国戏曲志》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