蟆叶秋海棠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
蟆叶秋海棠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达17-23厘米;根状茎圆柱形;叶均基生且具长柄,叶片长卵形,叶柄有棱,密被褐色长硬毛,褐色托叶膜质;花葶具棱,花生于茎顶,花梗具棱且近无毛;蒴果呈宽披针形,先端圆,呈新月形;花期5月;果期8月。因其叶面似蛤蟆的脊背,故得此名。
植物学史
蟆叶秋海棠因其叶面似蛤蟆的脊背,故得此名。
形态特征
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达17-23厘米。根状茎圆柱形,呈结节状,周围长出密集细长之根。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长卵形,长6-12厘米,宽5-8.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两侧不相等,窄侧呈圆形,宽侧向下延长达1-2.2厘米,呈宽而圆的耳状,边缘具不等浅三角形之齿,齿尖带长芒,芒长可达3-4.5毫米,上面深绿色,散生长硬毛或近无毛,下面淡绿色,散生短柔毛,沿脉较密,掌状6-7条脉,上面不明显,下面明显突起;叶柄长4-11.2厘米,有棱,密被褐色长硬毛,上部更密;托叶膜质,褐色,早落。
花葶高10-13厘米,具棱,近无毛。花2朵,生于茎顶;花梗长1.2-2.1厘米,具棱近无毛;雄花:花被片4,外轮2枚长圆状卵形,长约1.3厘米,宽约8毫米,先端圆钝,内轮花被片2,长圆状披针形,长约9毫米,宽约3.5毫米;雄蕊多数,整体呈椭圆形,花丝长约2毫米,花药长圆形;雌花未见。蒴果3翅,一翅特大,呈宽披针形,长1.5-2.5厘米,先端圆,无毛,有明显脉纹,其余2翅较窄,长约3.5毫米,呈新月形。花期5月,果期8月。
产地生境
蟆叶秋海棠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越南北部、印度东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等地也有分布,其常生于海拔990-1100米的山沟岩石上和山沟密林中。
生长习性
蟆叶秋海棠性喜温暖、湿润、半阴及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忌强光直射。不耐寒,冬季低温不能低于12℃,生长适温为22℃-26℃,不耐高温,超过32℃就停止生长并开始脱叶,在疏荫下生长良好,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殖土为佳,不耐盐碱和干旱,也不耐瘠薄。
繁殖方法
蟆叶秋海棠的繁殖用分根和叶插繁殖。
分株:分株可结合春季换盆进行,将根状茎分切成数段,每段都要带有新芽和片以上的叶子,待伤口稍晾干后分别栽于盆中,栽植深度以根状茎上部与土面齐平为宜。
叶插:叶插可在夏季剪取健壮成熟的叶片,用锋利的刀在叶背主脉分技处切几刀,然后平铺在抨插床的沙面上,为确保切口与沙面接触紧密,可在叶片上压几块小石子或撒少量的沙,以后保持介质和空气有较高的湿度,在半阴的条件下,4-6周后各切口部产生芽丛,下部生根,等根和芽稍大一些后就可将各芽丛分开栽种。为节省插床面积,也可将叶片切成角形,并使每片小叶上都带有条主要的叶脉,再把小叶直立插于土壤中,以后小叶片的基部切口处生根发芽,可连老叶起栽植于小盆中,即成为新株。
栽培技术
保持盆土湿润,不要等盆土完全干透后再浇水,否则对植株有致命的影响,但也不能使盆内长期积水,以免造成烂根。生长期给予较高的空气湿度,可向植株喷水或将花盆放在鱼缸上方,以防止因空气干燥而引起的叶尖和叶缘枯焦,但水珠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叶片上。每半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或复合肥。夏季注意通风良好,避免暴雨淋击和烈日暴晒。
冬季放在室内光线明亮处养护,减少浇水,温度不可低于10℃。每年的3-4月换盆次,盆土要求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并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可用腐叶土或草炭土加1/3的粗沙或珍珠岩、蛙石,另外掺入少量腐熟的鸡、牛粪作基肥,换盆时去掉旧土和腐烂的根,用新的培养土栽种,并在盆底垫上一层瓦片或碎卵石,以利排水。
主要价值
蟆叶秋海棠,因其叶片大,形似象耳,银白色叶面,色彩异常丰富,四季如新,是秋海棠中栽培最普遍的观叶种类。盆栽蟆叶秋海棠是较好的室内装饰性观叶花卉,适用于宾馆、厅室、橱窗、窗台等处摆设点缀,翠绿光润,素雅动人。适于盆栽,若与其他春花配置,更觉幽雅无比,
植物文化
蟆叶秋海棠还具有亲切、相思的花语。
参考资料
蟆叶秋海棠.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2 10:17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