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袍玉带
汉语成语
蟒袍玉带,汉语成语,拼音是mǎng páo yù dài,意思是绣有大蟒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古代官服,也指传统戏曲演出中帝王将相的服装。
成语释义
绣有大蟒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古代官服,也指传统戏曲演出中帝王将相的服装。
成语用法
示例
粉妆楼》第五十八回:“沈谦大喜,令中书写了聘书,备了礼物,又做了两副金盔金甲、蟒袍玉带、两匹金鞍白马,收拾动身,又摆了相府的执事,在门前伺候。”
五美缘》第六十二回:“大人朦胧睡去,似梦非梦,只见阶下一人走上殿来,蟒袍玉带,粉底朝靴。”
服饰介绍
蟒袍
京剧中帝王将相、后妃贵妇等身份高贵的人物所穿用的礼服。源于明、清两代的蟒衣。
明代,蟒衣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被列为“吉服”,文武百官皆衬在褂内穿用。京剧服装中的蟒袍即是在明清蟒衣的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形成的。不同的是,生活中皇帝龙衣上绣五爪龙,称为“龙袍”,而在京剧舞台上,除黄龙蟒袍绣五个爪外,其余蟒袍均绣四个爪(实为“蟒”)。
蟒袍有男女之分,男蟒衣长及足,齐肩圆领,大襟右衽,宽腰阔袖,袖口缀有“水袖”,胯下两侧开衩,裉下缀插摆,以保持明代官员常服的显著特点。男蟒的穿法分正穿式、斜穿式两种,正穿式为身穿蟒袍,腰围玉带,以示天子、朝臣的威严;斜穿式又称“斜(音xué)蟒”,为身穿硬靠,外罩蟒袍,左臂穿袖,右臂偏袒,右袖折放袍内,为剧中主帅出征、凯旋时的穿式。穿男蟒时要配穿彩裤、厚底靴,围玉带。此外,武将穿蟒袍时还要配穿三肩。
女蟒款式基本同于男蟒,但衣长仅及膝下,裉下无摆。穿女蟒时要配穿彩裤、彩鞋,内系长裙,上身配云肩,围玉带。蟒袍质地为大缎,颜色分上五色(见戏装)和下五色,其中又以上五色为主。蟒袍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各种类型的穿蟒人物,在服装上使用特定的色彩、纹样,以表示其身份、品质、性格的综合特征。此外,蟒袍的可舞性强,可任意摆动,以表现人物情绪;夸张的水袖用来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感情。
玉带
古代皇族贵戚和各级官吏使用的带饰,以别官秩。玉带出现比较晚,大概始于唐代,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了10副玉带,当是最好的说明。五代、宋沿用唐代的玉带制度,到明代玉带之制未衰,清代满族入主中原,采用了新的服饰制度,玉带不再使用。
玉带是将不同形状、不同图案的玉片嵌缀在革带或其他衬物之上制成,构成的物件包括革带,叫做鞓;嵌缀在革带上的玉片,叫玉銙,缀在革带末端的玉件,称䤩尾(又叫獭尾、挞尾、鱼尾),䤩尾之上往往有刻铭,两者合称带板。 玉带上的带銙有多有少,文献记载最多的13块,为三品以上官阶所用,以下依次递减,为9块、7块不等,以表示佩用者的等级身份。 但出土实物常有多有少,不尽相同。
明代的玉带形制比较固定,从出土和传世品看,普遍为20块一组。带板常见方形、长方形、桃形,玉带銙上的纹饰多用透雕手法表现,有的透雕纹饰在两层以上。 纹饰常见龙纹、灵芝纹、花鸟纹、人物纹等。 如山东邹县朱檀墓出土者、甘肃兰州上西园彭泽墓出土者、故宫博物院珍藏者。 这时的玉带巧极工细,玉质极佳,可惜是玉带发展史上最后的辉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01:22
目录
概述
成语释义
成语用法
服饰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