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螺堡子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江坝村境内古迹
蟹螺堡子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江坝村五组,江坝村是蟹螺藏族乡尔苏藏族集聚地,具有浓厚的尔苏藏族文化气息,尔苏木雅藏族文化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堡子现有78户254人,尔苏藏族人口有206人。
文化遗存
蟹螺藏族乡蟹螺堡子,处在“藏彝通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汉、藏、彝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背景下,蟹螺堡子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原生态地方藏文化,有着自己的图像文字、语言和风俗,今天的生产和生活、传统与信仰仍一直沿用祖先遗志,其文化至今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2013年上半年,蟹螺堡子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石木碉楼
蟹螺堡子藏寨建于清代末年,高山河谷间,石砌的石木碉楼建筑连片分布。这里的居民属尔苏藏族,又称尔苏人,是藏族中人数很少的一个支系。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历史,已遥远得难以追溯。至今,这里的传统建筑占地面积仍有约1公顷,且一直有原住居民在此居住,保持了传统区的生活习性。
在一个临近悬崖的陡坡,矗立着一座10多米高的碉楼,比周围的其他碉楼高了一倍。
这是蟹螺堡子的标志性建筑碉楼。总共有四层,应该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这座碉楼,是历史上尔苏民居的典型造型。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墙体以天然片石垒砌,厚度超过1米,在上面的粘土上,还有不少垒墙者的手印。除了朝院内的一面墙外,其余三面均无窗户。仔细看,可见一个个高一尺、宽半尺的成梯形的枪眼镶嵌在墙上。朝院内的那一面墙上,房门竟然开在二楼,进出碉楼还需搭木梯。
这座碉楼,战时是工事,平时是民居,这座碉楼存储着历史、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它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矗立在山坡上,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
其他一般的民居碉楼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堂屋、卧室、厨房,堂屋内设火塘、锅庄,作客厅用;楼下是畜圈或库房。楼顶多以泥土覆盖,并供有白色石头。尔苏藏族居民崇拜白石。他们认为石头是灵物,能通神、鬼、人,能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能驱除邪祟,引来善福。
自然崇拜
蟹螺堡子,地处松林河谷南侧的蟹螺沟中,原属清代松林地区土司所辖“四十八堡”的“下八堡”之一。由于土司制度的废除距今不到80年,因此清代的遗留最为明显,至今仍沿用清代的村寨称谓——堡子。
在蟹螺堡子,山河树木皆有传说。
在村口的河流旁,有三棵紧挨着的大树,直径都在1米以上,其中一棵已经被雷击倒。从残留部分的树干来看,直径在两米以上,中空的树干中,能藏下一个人。
“这些树是村里的古树,也是我们的神树,没人敢去乱动。”王福有介绍,这些树是当地的“神树”。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飞来了几只喜鹊,在村里不停地唱着歌儿。等到喜鹊离开后,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河岸边长出三棵麻柳树。几百年来,村民们对树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路、开车都要尽量避开树。
蟹螺堡子有一条河流,里面的水村民们也都不吃。传说是因为当年的祖先迁徙到此时,这里还有一处巨大的海子。为了有土地居住,祖先施法术让海子的水通过这条河流流干,后代才有地方居住,所有蟹螺堡子的后代也不能吃这条河流里的水。
蟹螺堡子这个名称的来由也源自这个传说。传说海子流干后,出现了几个巨大的海螺。依据当时的谐音,取名为蟹螺堡。
尔苏人崇拜大自然,崇拜白石头,还崇拜神山、古树和杜鹃。这是尔苏人在这里留下的传统,也是他们对祖先的纪念。
藏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她有很多分支,尔苏藏族是我国藏族人口较少的一个分支,尔苏文化在蟹螺堡子保存较为完整,其歌舞、饮食、节庆、民居都具有地域特色。这里是我国尔苏藏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域,被国内民族学专家称“中国尔苏藏族第一堡”。按照多数历史、民族学家研究认为,尔苏藏族属于历史上西夏时期党项羌的后裔,南迁后进入康巴藏区,在宗教上皈依藏传佛教。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洗礼,尔苏藏族的文化里有藏族的根基,羌族的影子,还掌握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精髓。
特色文化
蟹螺堡子让人着迷的还有他丰富的文化。
这里,有我国唯一一个在金秋时节过年的习俗;这里,还保留着与甲骨文类似的图画文字“萨巴文”……这里,就是石棉县蟹螺藏族乡蟹螺堡子。
在蟹螺堡子旁边一家尔苏农家乐的墙面上,有一些栩栩如生的花鸟树木的图画。王福有说,这是尔苏藏族的图画文字,称为“萨巴文”。彩色的日、月、星辰图案,牛、羊、马、猴等动物图案,山川、树木、花草等地貌植物图案,相互交叉组合,形成一个个图画文字。据统计,这样的图画文字有200个(幅)左右。尔苏图画文字还有一个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中都极为罕见的特点,即在文字中配有红、黄、蓝、绿、白、黑的颜色,来表达不同的附加意义。有专家通过研究比对,认为尔苏图画文字甚至比商代甲骨文字更为原始。
尔苏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其使用的图画文字比纳西族的东巴文还早,据说是连接甲骨文和象形文字的纽带。
此外,能歌善舞的尔苏人个个都是歌唱高手。
“我们尔苏人的歌曲,各种各样的都有。不同季节唱不同的山歌,如播种歌、薅秧歌等等,客人来了有《迎客歌》,客人走时又有《送客歌》。如果想唱的话,三天三夜也唱不完。”王福有说。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下八堡尔苏藏族的“环山鸡节”,这一天是尔苏人迁徙定居的日子,也是祭奠祖宗、庆祝丰收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日子。全堡子的人带上各种祭品上山祭祖;下山后喝杆杆酒,跳锅庄至通宵达旦,甚至三天三夜。“环山鸡节”是尔苏藏人过年,这一天过后人长一岁。
尔苏藏族人一年之中最为重大的节日为“环山鸡节”,农历八月中旬过,尔苏语称之为“古扎子”,后来因汉文化影响也通用汉语称谓,叫做“烧赙纸”,也称“放山鸡”。据说这一天是藏族迁徙定居的日子,所以作为祭奠祖先的节日,“古扎子”有多层含义,有敬山神、祭祖先、敬先烈、敬死去的乡亲,以及庆丰收、祈年、过年等意思。蟹螺堡子环山鸡节的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初九至十三日之间,蟹螺大湾堡子和安顺尔苏藏堡环山鸡节的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之间。按尔苏生肖推算的方法,自初九至十三日,五年一轮。节日一般持续三天三夜。尔苏人传统以农历八月为年终,过了“古扎子”,人的年龄就增加一岁。蟹螺的环山鸡节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一般在江坝村蟹螺堡子举行。
获得荣誉
2019年10月25日,蟹螺堡子入选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2 18:21
目录
概述
文化遗存
石木碉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