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中药名
鳢鱼,中药名。为鳢科鳢属动物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的肉。分布于我国除西部高原的其他地区。具有补脾益胃,利水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身面浮肿,妊娠水肿,湿痹,脚气,产后乳少,习惯性流产,肺痨体虚,胃脘胀满,肠风及痔疮下血,疥癣。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凉。
归经
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
补脾益胃,利水消肿。
主治
用于身面浮肿,妊娠水肿,湿痹,脚气,产后乳少,习惯性流产,肺痨体虚,胃脘胀满,肠风及痔疮下血,疥癣。
相关配伍
1、治10种水气病:鳢鱼一头,重一斤以上,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食医心镜》)
2、治水肿腹大:活鳢鱼去腹垢,入独颗蒜令满,外涂湿黄泥,炭火炙食。(《本经逢原》)
3、治肾脏病及心脏病性水肿,营养障碍性水肿,孕妇水肿,脚气浮肿:大黑鱼去肠留鳞,洗,冬瓜等量,再加少许葱白、大蒜同煮,不加盐,喝汤吃鱼,每日1剂,连吃3-7d。(《食物中药与便方》)
4、治小便不利:乌鳢250g,蝼蛄5g,肉苁蓉3g。煮汤服。
5、治产妇奶汁少:乌鳢1条,去内脏洗净,将洗净捣烂的蚯蚓肉泥10g,装入鱼腹,隔水蒸熟食用。(4-5方出自《常见药用动物》)
6、催乳补血,治产后体虚:乌鳢去内脏,洗净,放入调料,隔水清蒸,供产妇常食用。(《水产品营养与药用手册》)
7、安胎,治惯小产者:黑鱼四两,取肉,酒洗过,同母鸡1只,炒煮一起吃下。惯小产者,服数次可保无虑。兼进磐石散。(《医方一盘珠》熊氏黑鱼汤)
8、治肺结核病,身体虚弱:乌鳢500g,去内脏洗净,生姜3片,红枣3枚,水1500g。煎煮为400g。分早、晚2次服用,每星期服2-3次。
9、治胸闷、胃胀:乌鳢(10cm大小)1000g,去内脏,洗净,焙干,研末。睡前用黄酒送服。每次10-15g。
10、促进伤口愈合:斑鳢500g,煮熟食用。有收敛生肌作用。手术后多食斑鳢能加速伤口愈合。
11、治腰酸背痛:斑鳢1条(体重300-400g)。去内脏,洗净,与葛菜、豆腐共煮之,常食用。(8-11方出自《水产品营养与药用手册》)
12、治一切风疮顽癣疥癞,年久不愈者:黑火柴头鱼一个,去肠肚,以苍耳叶填满,外以苍耳安锅底,置鱼于上,少少着水,慢火煨熟。去皮骨淡食,勿入盐酱。(《纲目》引《医林集要》)
13、治疥癣:黑鱼1条,羊铁酸模500g。合捣成糊状,敷患处,日换1次。(《中国动物药》)
14、治目赤肿痛:斑鳢1条(300-400g)。去鳞和内脏,洗净,与葛菜炖汤,食用。
15、治关节炎:活斑鳢1条(体重300-400g)。去内脏和鳞,洗净后,用黄酒100g,炖食。(14-15方出自《水产品营养与药用手册》)
16、治耳痛:乌鳢250g,咸橄榄4个,豆腐500g。加水煮熟食用。(《常见药用动物》)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火上烤熟食,250-500g;研末,每次10-15g。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
《绍兴本草》:“有疮者不可食,令人瘢白。”
《宝庆本草折衷》:“头有星为厌,知者不可食,又发痼疾。”
采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体圆呈棒状。体长为头长的3.2-3.7倍;为体高的4.5-4.8倍。头略扁平,其背部有许多小感觉孔。吻长圆形。口裂大。两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有时还间杂大型牙齿。鳃裂大,鳃粑10-13。背鳍47-52,臀鳍31-33,侧线鳞60-61。尾鳍圆形。体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八字形排列的黑色条纹。头侧有两条纵行黑条纹条。
生长环境
乌鳢属肉食性猛鱼类。栖息于水草茂盛处泥底的水域,对水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一冬龄鱼体长可达25cm。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相关论述
《本草经疏》:“蠡鱼,乃益脾除水之要药也。土虚则水泛滥,土坚则水自清。凡治浮肿之药,或专于利水,或专于补脾,其性各自为用。惟蠡鱼能导横流之势,补其不足,补泻兼施,故主下大水及湿痹,面目浮肿。五痔因湿热所生,水去则湿热自除。”又“孟诜主下大小便壅塞气,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良;苏颂主妊娠有水气,并取其除湿、下水、益脾之功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28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