蠼螋
革翅目昆虫的统称
蠼螋(学名:Dermaptera)是革翅目昆虫的统称。蠼螋有大近2000种。革翅目的名字就来自它短短的革质前翅,意思是“皮状翅膀”。俗称“搜夹子”,疑其有匿人人耳的可能,或因其后翅展开时形如耳状而得名。蠼螋是一类体狭长而扁平的中小型陆栖性昆虫。头部较扁,口器咀嚼式,触角节细长,10-50节。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有翅者前翅革质,缺翅脉;后翅膜质,翅脉放射状。足缺刺。具爪,爪间通常缺中垫。雄性尾须发达不分节,呈铗形。雌性产7卵瓣退化。
动物学史
蠼螋有时候也被称为钳虫,又因其前翅革质而得名革翅昆虫;古希腊语中,“dermato”的意思是“皮肤”,“pteron”的意思是“翅膀”。蠼螋最早出现于侏罗纪时代(2.05亿-1.44亿年前),据猜测与蛩蠊目的关系很近。
形态特征
蠼螋很容易辨认,它们的腹部有由尾须特化而来的钳状或镊状的尾铗。除蝠螋亚目和鼠螋亚目成员的尾铗已缺失之外,1900多种蠼螋中的大多数都有尾铗。两性的尾铗在形状和大小上有所不同。尾铗是一种多功能的器官,求偶和防御时均可用,有时也用于清洁和折叠后翅。
蠼螋的扁平的背腹区分明显,体型狭长,体长一般4-50毫米,仅有一种蠼螋的体为前口式,换句话说,它们有向前突出的下颌,细长,呈念珠状;感官系统中,触觉和嗅觉起重要作用,为了感知外部环境,它们的触角总是在不停地动;蠼螋的复眼很大,但缺少单眼;前翅短小,通常都够不着腹部第三节;扇形的后翅在静止时通常折叠于前翅之下;有些种类的蠼螋完全没有翅膀。由于体节具有可伸缩的特性,蠼螋的腹部可以自由弯曲。尾须成钳状,不分节。蠼螋的体色呈褐色、黑色、棕黑色或橘褐色,也有乳白色的。
触角细长,如念珠状(6-15节);口器具呈向前突出状;跗节均分3节;前翅短小、革质翅半圆形,褶状;尾须特化为尾铗。
栖息环境
蠼螋喜欢在狭窄、潮湿、阴暗的环境中生活,常生活在砖缝、土缝、树皮裂缝、枯朽腐木中、落叶堆下,特别是菜园、果园中的腐烂物质下面较多。无论成虫期还是若虫期,在生活过程中都很少离开土。多雨年份、低洼密闭果园、生草果园、施用未腐熟的畜禽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的果园发生较多。在人们的居住场所,主要出现在卫生间以及种有植物的阳台上。
分布范围
蠼螋主要分布于东洋区和古北区。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由温带向寒带,种类数量递减,但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5000m的高山上亦存在它们的踪迹。
生活习性
行为
蠼螋的尾铗其实是钳状的附肢,没有毒,日常作为防卫武器使用,受惊时偶会上举示威,但基本上是虚张声势,一旦碰到强敌,常采用装死的办法来躲避伤害。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气味用来驱敌。
食性
蠼螋多为杂食性或肉食性。它们可以捕食40多种小昆虫,如棉铃虫、红铃虫、斜纹夜蛾、棉蚜等。一只蠼螋成虫一天可捕食200多只棉蚜。蠼螋既吃植物,也吃动物遗体的残余物;有的蠼螋吃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蚜虫,有的专吃某一种,还有的吃农作物害虫,如苹果蠹蛾的毛虫。但许多种蠼螋本身也是农作物和园林的害虫,如欧洲蠼螋和澳大利亚蠼螋。
生长繁殖
许多种类的雄性蠼螋在求偶时会使用尾,而且雌性在选择交尾对象时,会选择尾铗最大的那个。它们交尾的时候,是尾巴对尾巴地进行的。一旦交尾完毕,雄性便会离去,不会有任何照顾后代的行为。
然而,大多数种类雌性蠼螋的母性非常强。它们在一个“巢穴”中一次产下30-50粒卵。这个巢穴通常被做在石头或木头下或在某个地下通道的尽头处。母亲会守在巢穴中保护卵的安全。为了使卵保持清洁,避免感染真菌,它们还会有规律地隔一段时间就把卵上下舔一遍。一旦卵孵化,母亲会继续坚持照顾若虫。有些种类的雌性还会为幼虫觅来合适的食物,甚至把自己吃下去的食物反刍出来喂哺若虫。但一旦若虫经过数个龄期后(成长阶段),母亲的母性本能就突然消失了,会吃掉那些还没来得及离开巢穴的不幸的若虫。若虫在发育成熟前要经过5个龄期,这个过程可能得花上1年的时间。在热带地区,这个时间可能会缩短至6周。
有些蠼螋,诸如蠼螋科的一种,能分泌出防御性的化学物。一旦受到攻击,它在使用自己的尾铗的时候会同时从腹部第四节的一对腺体喷出有毒的苯配混合物。
下级分类
详细分类
参考资料
常见种类
主要价值
多数蠼螋是益虫,捕食农业害虫。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蠼螋的少数种类危害花卉、贮粮、贮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种类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蠼螋能危害竹荪、草菇、平菇菌丝,影响菌丝体扭结现蕾,咬食子实体,形成凹塘和缺刻,严重时能食尽子实体。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6 08:3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